《不要小看我》给家长“开药方”,晨报记者专访总导演王怡然-“用真实,让大家有所触动”

晨报记者 曾索狄

孩子不理解规则,不断打破约定,家长可不可以心软放过?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矛盾,发脾气拒绝道歉,家长要不要“正面刚”?这些问题,或许曾经发生在你我的身边,但不同的家庭,往往有不同的选择。在浙江卫视近期热播的亲子教育节目《不要小看我》中,12个从全国征选而来的3-6岁的孩子入驻“看我成长营”,在真实情境中完成12门成长体验课,家长则通过全程直播观察孩子的另一面。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家长过去不曾注意到的细节被陆续揭开:调皮可爱的男孩,因为缺少社交教育而在结识新朋友方面显得笨拙;表现得体的“别人家的孩子”,原来是在母亲的棍棒教育下长大;容易暴躁的男孩,内心极度敏感而固执……

在接受晨报记者的专访时,《不要小看我》总导演王怡然坦然表示,这些真实的元素,恰恰是《不要小看我》与观众共情的要点。“呈现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不消费明星的流量和话题,用真实让大家有所触动。因为现实中的育儿绝不仅仅是‘阳春白雪萌萌哒’,萌是瞬间,状况百出才是常态,所以大家看了一定会有触动,尤其当你发现别人家和自己家一样,你也许会释然,不再那么焦虑。我们不轻易否认任何人——没有父母不想做好家长,至少这些参与节目的家庭是真的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的,只不过,每个家庭都有或许连自己都看不到的小困扰,所以我们要一起正视问题,想办法做提升。”

《不要小看我》要做的是不断呼唤父母们回归科学,回归爱,王怡然说:“哪怕看完节目你能学到12个小的技巧和方法,都是我们巨大的成功。”她更强调,成长并不只是孩子的事,而应该呼唤大手牵小手共同进步,“就像我们有一句口号,叫做‘看原生家庭的故事,90天我们一起成长’。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相信,只有家长真正改变了,孩子才有改变的可能。”

12堂主题课程

激发孩子潜能

记者注意到,《不要小看我》围绕独立意识、规则感、社交、对抗挫折、集体荣誉、探索、毅力、想象力、安全感、爱与表达、协作和感恩等元素,为孩子们设计了12堂主题课程,试图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和体验,帮助孩子拥有幸福成长的能力。从目前播出的内容看,孩子们的表现令人惊叹。第一堂围绕“独立意识”展开的主题课上,这些初来乍到的孩子,在同伴和老师的帮助下,用特制的螺丝刀等工具,拼搭出了各自在成长营的睡床;而在后续的节目中,他们练合唱、做运动,陆续完成父母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实际上提醒我们,成人往往给了孩子太多的限定,所以我们节目叫《不要小看我》,希望打破成人对孩子固有的过度保护,让大家看到孩子不可限量的成长力。“王怡然说。

与此同时,特别的主题课,也在润物细无声地反哺着每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在“爱与表达”主题中,女孩霖霖意外透露了母亲今年离世的消息,全程参与录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连麦克风都来不及戴,第一时间在现场对她进行了心理干预和帮助。这也成了霖霖和父亲打开心扉交流的第一步。让王怡然感触良多的是,很多时候,需要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像霖霖的爸爸,和孩子沟通少,甚至连孩子说‘爸爸我爱你’,他都不会主动回复‘我爱你’。他不断地通过镜头里的王弢,以及身边的家庭,观察到了家庭教育中好的相处方式是怎样的,于是迈出了亲近女儿的一步又一步。节目录制中期,他和霖霖的沟通变得越来越亲密,不但开始共同和女儿面对伤心,更让陪伴变成了生活的日常。我想,这就是做这个节目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邀来得力嘉宾

探讨教育方法

有真实的观察与成长,《不要小看我》也试图为更多的家长点出方向。为此,节目组请到了强有力的嘉宾阵容: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中心主任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全程参与、分析孩子们的心理和行为逻辑,单簧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弢则以实习教官的身份陪同孩子。

其中,王弢的表现最为令人惊喜。过去,大众对他的认知更多停留在音乐家以及“刘璇丈夫”的身份,但在《不要小看我》中,王弢让很多人折服,他会耐心专注地发现孩子们的需求,坚定友善地向孩子传递规则,更会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肯定的拥抱。王怡然坦言,在嘉宾的选择上,团队一直希望找到“对教育有表达”的人。“比如王弢,可能因为他是一个二孩的爸爸,又是大学教授,所以他对‘教育’这件事有很深刻的理解。得知节目中有儿童心理学方面的教授在,王弢也非常希望来学习和探讨,甚至不介意在节目中‘暴露’自己的‘典型错误’。”

相比之下,边玉芳与王晨更像是《不要小看我》的定海神针,他们持续输出并给出教育的指导方向。有意思的是,哪怕是专家,有时也有意见分歧——在给孩子的“规则课”上,边玉芳旗帜鲜明地认为在奖惩机制上同样要坚持规则,不能妥协;而王晨则更肯定王弢对孩子的适当让步。对此,王怡然笑言,这恰恰反映出教育没有绝对的对错,“这就是因人而异,就是因材施教。”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