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揭晓-鲁惟一、周锡瑞、叶嘉莹获殊荣

见习记者 牛 强

10月18日,黄浦江畔又迎来一场重磅盛会。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3位知名学者获得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他们分别是: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鲁惟一(Michael Arthur Nathan Loewe),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荣休教授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

鲁惟一是英国汉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古汉语和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了数十部专著、论文,及其他出版物。他在获奖感言中说:“自我与中国学者合作伊始,已过去多年;在此过程中,我充分领略了他们对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贡献,正是他们的贡献大大扩展了这一主题的研究。东西方学者均从这些贡献中获益匪浅。”

周锡瑞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学习中国历史,他毕生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尤其关注社会运动史,出版了有关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和叶氏家族等多部广受好评的著作,且都已被译成中文。

“如果说我对中国历史研究有任何贡献的话,要完全归功于1979年后中美两国恢复学术交流。开放的大门使我得以利用中国丰富的档案资源,开展实地调查,最重要的是能够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并得到他们的指教。”周锡瑞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全球疫情使这种交流几乎停顿下来,希望一旦疫情得到控制,学术生活能够恢复到某种程度的正常状态。他还表示,“在理解历史时,不可避免地会有分歧。但这些分歧应该公开辩论,没有禁区,没有不可提及的话题,没有一部分人接触敏感资料的特权,也没有罔顾事实地对相反观点进行攻击性的贬损。我深知这样的理想境界离现实还很远,但我真诚地相信,对过去的真相进行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探索将使全世界的学者受益。”

2020年,一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引起热议,纪录片的主人公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专家、诗人叶嘉莹。40年来,她曾先后应邀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40余所国内大专院校义务教授中国古典诗词。2016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设“迦陵基金”,已完成前期捐款近3600万元人民币,志在全球推广中华诗教。

“在现代西方文论的光照之中,对于中国的词学加以反思和说明,我以为这是我对于中国词学的学术的一点特殊贡献。”叶嘉莹回忆道,她曾在哈佛大学一个会议室里边看到一副对联,上面写着“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她解释道,文明、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互相融合,有更丰富的作用和内涵,所以“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则是讲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心理上有基本相同的地方。

叶嘉莹说:“中国的语言往往是源远流长,我们自不应该完全用西方的文论,可是我们要坚持西方的新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相结合起来,就会发现中国的小词有非常丰富而微妙的作用和内容。”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