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呈现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这条“黑狗”,这部央视纪录片值得一看

“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因为这句丘吉尔的名言,“黑狗”成了如今“抑郁症”的代名词。

如果抑郁找上门来,你怎么办?

最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了系列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这部6集纪录片,虽然每集仅有25分钟,却历经两年才最终完成。

该片全景展现了中国对抗抑郁疾病、促进精神健康工作的成就,讲述了积极推进心理与精神健康相关工作的人物故事,探索了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多角度呈现对抗抑郁最可执行的路径和方法,呼吁全社会关爱抑郁症患者,让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个人的心房。

六集节目从《少年已知愁滋味》《她们》《步入老年》《或许,你也有条黑狗》《坚持,再坚持一下》《寻找精准医学之路》这六个方面切入,讲述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人物故事。

其中,在《步入老年》中,多位老年患者的故事引发讨论——

2011年,毛爱珍的儿子因抑郁症辞世,她震惊、悲痛、四处探问这种疾病的究竟。她想,只有健康地活下去,才是在天堂的儿子对她的期望。

为此,毛爱珍决定要为抑郁症患者群体做点什么,她组织社群,鼓励大家要动起来,跑步、跳舞、唱歌。“你要找到你的一种爱好,你这心里就不空虚,你就会有一个目标,就会有积极的行动力。”

毛爱珍筹建了全国首个抗郁网络平台。2021年3月疫情稍微缓解,她便联合线上线下开始筹办百城万人跑步活动进行推广。在随后三个月的时间里,从北京到贵阳、到深圳、到杭州,全国线上线下3万多人报名参加,一起打卡跑完了138万公里。

也是在毛爱珍的带动下,同样意外丧子的老袁,在确诊抑郁症后,开始学吹萨克斯管,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不仅是老人,身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们更让人揪心。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期盼。但过高的压力,很可能让孩子遭遇情绪危机。

纪录片里,尖子生钟华的父母,在女儿最绝望时,选择耐心倾听女儿的焦虑,并最终决定让女儿这个班里的学习尖子休学就医。“当时这句话等于是救了她一条命,因为她当时就在想,如果我像其他家长似的说你就是一个矫情……她可能当时就从窗户上跳出去了。”

除了一个个案例故事,《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也展现了医学界和科学界努力攻克抑郁疾病的科研实践。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擅长精神药物的临床试验和临床开发,长期从事心境障碍临床研究,对以抑郁症作为最常见表现的心境障碍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有系统、深刻的理解。他以抑郁症早期标准化综合治疗模型和抑郁症临床治疗学为主要方向,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抑郁症“量化治疗”理念,并率先在中国人群中验证了量化治疗技术的疗效与安全性,初步建立了心境障碍患者的自我评估体系。

北京邮电大学的陈东浩带领团队对抑郁患者的微表情进行大数据研究,希望以此来辅助医生对抑郁疾病的诊断与跟随治疗;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黄超兰教授带领团队,正在用质谱技术分析描绘抑郁症患者血样中的蛋白特性……《我们如何对抗抑郁》通过科学路径和行为实践多个层面,通过一个个抑郁症患者逐渐康复的个案,以及一个个富有爱心致力于拯救抑郁患者的暖心人物事迹,跟踪记录了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展现了医学与科学的进步,让全社会建立信心,改变抑郁疾病患者最初的茫然、慌乱、绝望,给他们勇气和力量,给患者家庭和亲人带来希望。

当然,抑郁症这样的题材,在拍摄时也面临着重重困难。从内容呈现上看,《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严格遵守隐私权保护规则,即使表现医院和病房的全景时,也不出现患者的正面,只出现侧影或背影。

不仅如此,整体节目表现充满关怀与明亮,既遵循真实呈现的美学,在叙事上也采用多景别,通过对话、音乐、音响等视听元素,以过去时态塑造一个封闭的病患自闭时空;而在呈现危机干预和痊愈过程时,纪录片营造的是一个现在时态开放的空间和氛围。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既不过分渲染忧伤,又让观众和人物深切共鸣,艺术化的表达让“抑郁症”化艰涩为生动,化陌生感为共鸣点,可视、可感,让故事更饱满,因而极具共情震撼力。

作为中国首部大体量、全方位解读抑郁的纪录片作品,《我们如何对抗抑郁》通过创新表达,直面社会痛点,积极关照社会生活,充满人文关怀,定格了一个个对抗抑郁的动人故事。而该片小中见大地彰显了我国对抗抑郁症的集体努力,也传递出中国对弱势群体充满人文关怀的国际形象,成功拓展纪录片题材范围、积极介入生活的有益尝试。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