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一河贯通,用工笔画注入新内涵,空间可观又实用成家门口的“网红打卡点”-立交桥下灰空间惊艳变身“动物丛林”

晨报记者 荀澄敏

城市因水而生,上海因水而兴。

45公里的黄浦江岸线、42公里的苏州河岸线先后变身城市公共会客厅,“一江一河”的贯通,无疑成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最生动注脚。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两条上海人民最熟悉不过的母亲河岸线,正在以更生动、更亲切的姿态拥抱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

漫步其间,你会发现:空间上的贯通只是起始,随着岸线功能的不断丰富与叠加,“一江一河”正在徐徐向所有人展开这座城市充满诗意的另外一面——曾经只能成为道班房、停车位的桥下灰空间,经过巧妙打造,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上佳的休闲场所,更是与整个岸线的公共空间巧妙融合,化身为苏州河畔的网红打卡地标!

创意与巧思,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惬意漫步、共享成果,这正是“人民城市”的最佳诠释。

“灰扑扑”立交桥下空间

改造之后带来无限遐想

当巨大的车流在中环立交桥上呼啸而过,家住北新泾的“80后”马小姐正静静地独自拿起照相机,穿梭在立交桥下,想要定格夕阳西下的桥下美景。

老司机眼中高架路尽头一闪而过的鸭蛋黄般的夕阳美景,在马小姐的照相机中,却还有斑马、猎豹和火烈鸟的存在。印象中“灰扑扑”的高架桥下,怎么就变身“动物森林”了?

往苏州河方向走过北翟路,眼前的一片粉色一下子便会让人勾起沉睡已久的“芭比心”——这里就是火烈鸟的“栖息地”。沿着粉色旋转楼梯拾级而上,你会不经意偶遇成群结队探头张望的火烈鸟,还能在宽阔的观景平台上,看到一览无余的苏州河美景。网红们更是纷纷出动,把梦幻般的“动物丛林”打卡地,推向了热搜的高潮。

这块以北翟路和中环线为坐标,在新泾港、哈密路以及苏州河围合而成约3.5万平方米的苏州河沿线桥下空间,采用火烈鸟、猎豹、斑马等动物作为装饰主题,其改造一亮相就惊艳了世人,带来了无限遐想。

就连在新宁小区住了十多年的黄老伯,都对家门口的变化极为震惊,虽然小区离苏州河很近,但黄老伯以前都不会去家门口散步,“我们这一段苏州河就挨着高架桥下,灰尘大、噪音又大,去干吗?”如今就不一样了,孙子孙女放假来玩,黄老伯总要带他们去苏州河边和高架桥下的“动物园”打个卡、拍拍照,“有时间,孩子们还能去场地里活动个身体。”

当缤纷的色彩开始点亮原本沉闷、无人问津的空间时,中环立交桥下的“动物丛林”真的成了网红们纷纷打卡地。可光好看有趣就够了吗?这里精心打造的新空间可不是“花瓶”,而是别有洞天的运动新高地。

打造多元复合桥下空间

满足居民休闲健身需求

双休日的中环立交桥下,热闹非凡。

在“火烈鸟”空间的篮球场里,每个篮筐下都聚集着一群热血青年,场边前来助威的啦啦队高喊:“粉红真汉子,热血撒赛场!”另一边“斑马”足球场内,身着统一队服的孩子们正在认真地训练。

“85后”应女士是其中一名小队员的妈妈,她告诉记者,球队的孩子都是长宁同一所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出于对足球的热爱,已经坚持训练两年多了,以前家附近没有合适的场地,大家都是打“游击战”。直到她偶然驾车路过此地,看到正在装修的足球场,赶紧去打听了一番,等着它正式开始营业,第一时间预定了场地。如今,每周五周六,除了恶劣天气,孩子们雷打不动地在此训练。

让桥下空间不仅能看、更要能用——这正是长宁区规划之初的共识,在不同动物形象背后,通过补足短板,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积极空间”给生活注入的魔力。

众所周知,地处市中心的长宁区,不少小区都建成于上世纪,配套设施比不得如今的新建小区。建成时间早、地理位置佳,空间就显得弥足珍贵。以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所处的北新泾街道为例,辖区内的新泾一村、新泾六村等多个新村都建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小区体育设施与公共空间,一直是居民眼中的“洼地”。

不过,伴随着“桥下动物空间”的陆续问世,“洼地”妥妥变身“高地”。

越来越多的居民可以轻松实现——在健身步道走一走,苏河驿站停一停,桥下空间动一动。

而在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的设计师——上海翡世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师潘晶看来,桥下空间利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作公共绿地、停放车辆、道班房,基本可视作消极灰空间;第二阶段是通过贯通和照明改造,使其变身积极空间;第三阶段引入更新与设计,来为空间注入复合多元的功能。

潘晶表示,桥下空间看似不起眼,但涉及到的管理部门有道路养护、绿化市容、电力、河道、配套管线等等,“哪怕是往上面刷个颜料,都要走一系列的流程。”作为一路参与其中的设计师,她亲眼见证了长宁区多个部门的“劲往一处使”,才有了如今的“网红打卡点”。

[新闻综述]

“一江一河”的桥下空间,

未来无限可能性的诗意与惬意

在“一江一河”的大框架下,如何对沿线节点进行微更新,又通过打造多元复合的空间,来更好满足周边居民不断提升的美好生活诉求,相信这处桥下空间给出了很好的注解。

事实上,这不是苏州沿线桥下空间的首次尝试。此前,古北路桥下融入故事墙、彩色装饰墙和可休憩的绿化带,因其红色的主基调,让周边居民戏称它为“小西瓜”;凯旋路桥下则变身健身空间和儿童天地,显眼的柠檬黄格外亮眼,也因此得到“小柠檬”的昵称。

通过缤纷色彩的糖果元素将桥下空间创造成富有冲击力的“糖果盒子”,给生活增添一点点悠闲的趣味,为市民漫步苏州河带来了崭新的体验——有景致、更可观。更重要的是,既重建了人与桥下空间的关系,也重建了人与苏州河的关系,让这些曾经的隐秘空间向市民打开,变身大家的舞台。

而放眼整个上海,无论是黄浦江苏州河这样的体量的母亲河,还是一些支线河流,都存在着不少类似的灰空间——要么功能单一,要么处于闲置。因为大部分桥桩均为混凝土表面,灰暗单调的色彩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上桥下光线较暗,长久以来,“桥下空间”很难在人们心中留下正面印象。

但对于上海来说,空间寸土寸金,如何借助设计与更新的力量,将消极空间变成积极空间,是大都市往深里要空间的重要发展路径之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地利用如何实现最大程度的集约化,相信会是上海必须花精力去做的一件事。

上海正在逐渐迈入老龄化,与此同时,城市也在慢慢变老。如果说,大水漫灌的大拆大建是釜底抽薪的整容术,那么精准滴灌的城市更新就是养颜维护的保养术。对于上海来说,城市空间本身就是复合的,如果能用工笔画的巧思与设计,将每一个城市空间都打造成令人愿意停留、驻足与漫步,那这样的街区又怎会不充满着诗意与惬意?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