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特别担当!上海中医药大学百名学子参与流调志愿者工作

“遇见是一份奇妙的体验,你不知道会遇见哪一位流调对象,但隔着手机,也能感受对方的酸甜苦辣,你不知道会遇见怎么的流调对象,但也遇见了生活百态。”

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杨继英子参与浦东新区的疫情流调工作后的心得。流调工作让象牙塔中的学生提前感受到社会百态,从理性工作中生出感性认识,关怀、尊重或是敬意,切身体会各种感悟。

4月初,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向上海中医药大学招募学生流调志愿者,公共健康学院党总支招募公告发出后仅仅1小时,百余名本科、研究生应召而战,当晚完成云端培训。

流调工作中,一只只手机,是与新冠病毒赛跑的利器,速度更快、方向更准成了获胜的关键。一天几十个电话的频次,十几个小时的时长,最长通话近一小时,单次流调对象可能多达十余名,电话那头不同的情绪反应、微信工作群数百条信息、长时间的工作强度并没有让同学们退缩。

他们沉下心、耐下心,反复实践,在短时间内锻炼成为兼具流行病调查专业能力和心理关怀情感能力的流调工作者,为区疾控与病毒赛跑增添强大助力。

面对不同人群,考验着志愿者运用灵活变通的沟通能力去迅速获取关键信息、解决问题,同时带去恰当的关心与安慰。

“对于阳性患者,我们应该给她们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安慰和关心。”李可馨同学在流调工作中中遇到一位女士,平时防护工作都很到位,仅因一次防护疏忽与阳性病例有过接触。

确诊后,她产生愧对于家人、街坊邻居的想法,甚至消极地自我否认。李可馨在电话里不断安抚她的情绪,劝说其调整心态,鼓励其重拾抗击病毒的信心和勇气。

“相比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们的辛劳微不足道。”学生志愿者们说。

沈梓阳同学负责流调工作中的海量数据录入,相较电话流调考验人际交流能力,录数据更需要耐心、细心与责任心。

录入一份百人名单的数据至少需要3个小时,每天150-200人次的任务量,录入过程中可能遇到重要数据缺失、信息有误的困难,需要数据员反复核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便疾控中心开展进一步调查、研判等工作。相比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沈梓阳觉得他的付出是值得的。

王静蓉同学回想起在入党志愿书中立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作为一名公共卫生专业的研究生党员,她更为坚定“共产党员先上”的信念,发挥自身专业知识,积极投身流调工作的一线。

特殊时期,特别担当。上海中医药大学百名学子参与流调志愿者工作,以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彰显医者仁心,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全力以赴、全心守“沪”。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