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致专题 | 在疫情时代创业,是梦想,还是现实?

这些年,不少年轻人为了追逐梦想,从“打工人”转变为了创业者。

根据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与泽平宏观团队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1)》,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2015至2020年,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由100升至167.5。
兴趣,是这一届年轻人创业最大的源动力。我们从报告中看到,排在前三位的创业动机分别是:从事感兴趣的事、获取财富、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
只是,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听到类似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ofo戴威那种爆发式的创业故事了,这两年的疫情也给创业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当梦想照进现实,这一届乘风破浪的年轻人还好吗?他们是如何应对时代趋势的变化的?我们和几位年轻创业者聊了聊。
让人欣喜的是,青年创业导师李俊告诉我们,年轻人创业生存比例挺高的,远远高于“我们中老年人”。“因为,他们可以接受失败,能马上调整方向。”
愿每个坚持追逐梦想的年轻人都闪闪发光。

“2021年是我成为收纳师的第七年,也是我成为淘宝店主的第一年。我设计了3款收纳产品,开了9次收纳设计师培训课,为26个不同城市的82名学员分享了我从业7年的经验心得,拍摄制作了278条视频,直播了38场,更新了773篇笔记……”

今年年初,“嘿姐”林杰潇在小红书上发布了这样一条名为“30岁创业女性一年复盘”的视频,用一连串数字总结了上一年的付出和收获。

她创业的起点来源于爱好,她从小就喜欢整理。“放学回家,别的小朋友可能会直接从书包里抽出一本书就开始做功课,而我喜欢把东西先分门别类放好。”

2014年,当时在报社工作的她看了日本“收纳女王”近藤麻理惠撰写的畅销书《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意外发现,书中许多收纳诀窍跟她的生活习惯不谋而合,这让她意识到,原来整理收纳不仅是生活技能,还可以成为一份工作。

后来,她去日本系统地学习了收纳课程,回到上海又自己实践,并把过程记录在公众号上分享给大家。两年后,林杰潇做出了辞职创业的决定。当时,她的公众号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粉丝。而且在朋友的口口相传下,她有了第一批客户,可以养活自己了。
但即便如此,传说中的“整理收纳师月入过万”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行业。”林杰潇说,即使是业务能力比较好的收纳师,一周也只能接一个全屋整理收纳的案子,而且往往需要几个人配合。平均下来,每个人一次服务的收入也就在3000元左右。
为了在这个自己喜欢的行业走得更远,她对业务范围进行了变革:在继续做上门收纳的同时,拓展了在装修时提供收纳设计服务,开办了整理收纳培训班。去年,又在淘宝上开出了自己的收纳集合店铺。六年来,她从一个人到拥有一支团队,还出版了书籍《整理,让房子变成家》。
挑战也始终相伴相随。由于疫情的关系,线下课程今年一直无法开办,工作室每月的房租却还要如期支付。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团队从4月开始尝试线上课程,可喜的是学员们反映体验感不错。林杰潇和她的团队决定,今后线上线下同步招生,灵活地应对变化。
对于想要创业的年轻人,她想要分享的体会是:“必须热爱自己所要投身的事业,否则是很难持续下去的。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妨先小成本试错,保有一份可进可退的从容。同时,如果确定了创业,就要坚持下去。在迷惘时,一定要相信自己。”
椅子咖啡Chairs Cafe & Shop开在南通老城区的启秀路上,步行几分钟就是古护城河濠河,附近还有实业家张謇创办的中国第一家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在老南通的心目中,这里是城中地段最好的宝地。
椅子咖啡坐落在一幢日式氛围的独栋小屋里,是一个弥漫着咖啡香气的舒适空间。盛放手冲咖啡的杯子选自景德镇的一家陶瓷工作室,杯子温润的纸白釉色是陶艺师自己研发的。之所以用这么特别的杯子,是因为椅子不仅是一家咖啡馆,也是一个集合设计师品牌的生活空间。
在开这家店以前,主理人Luna、李其和大维在上海生活了七八年,从事产品设计和开发、技术开发领域的工作。店铺取名叫椅子,就是因为椅子这样一个特别日常的物件,其实是工业设计史上非常重要的产品。开店的初衷也很简单:“之前我们一直在做设计,想离消费者更近,知道他们真实的需求。”
当年轻人想创业又没有太多预算时,竞争激烈、成本高企的上海首先被pass掉了。三个人也去李其的家乡苏州考察过,结果发现那边的房租等固定成本也很高。这时,三人想到了Luna的家乡南通。
相比上海、苏州,南通的房租确实很友好。他们先在一个居民区旁边租到了15平方米左右的铺面,一年的租金才三万多。一切看起来比想象中要顺利。但是,聊到这几年遇到的困难和挑战,Luna说,那可是“多到说不完了”。
首先,说服父母。毕竟要放弃大城市体面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是件很难理解的事。三个人说服父母的方式,是把他们当作天使投资人,专门做了一个PPT来介绍自己的商业计划。“不管他们听不听得懂,都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有准备的。”
其次,如何找准店的定位和业态。实际上,椅子咖啡已经是他们创业的“2.0版本”了。他们最初想开的是一家买手店,为顾客挑选经典耐穿的服饰。但在居民区把买手店开起来以后,他们发现:附近其他服装店卖的都是单价100元-500元左右的批发外贸服饰,而他们店里设计师品牌的秋冬服饰价格大约在2000元左右,与周边的消费习惯不符。
从产品设计者转型为面向顾客的零售者,市场很快给他们上了这样的第一课。很偶然地听说现在这个100平方的店面准备转租后,三人决定在换店面的同时把定位调整为立足于社区的独立集合空间,引入咖啡区。
在东京考察时,社区咖啡馆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涉谷,有家名叫“茶亭 羽当”的小咖啡馆,从昭和时代开到现在。店里冲咖啡的都是大叔,早上穿着裤衩拎着鲜花来上班。进来喝咖啡的也都是老客人,开到晚上10点半依旧高朋满座。吸烟区烟雾缭绕,给人很梦幻的感觉。

Luna也想给客人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场所。“而且只有当客人坐下来了,你才有机会跟他们交流。”

开一间咖啡馆,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那么,它到底是不是一条很好的创业路径呢?

对于这个问题,Luna的回答是:“如果只是抱着做生意或者养活自己的目的,我觉得还是不要轻易这么去开咖啡馆。”毕竟对于原先在大城市打工拿稳定薪水的年轻人来说,开店客流的波动,继而所带来的营业额的波动,是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比如当天气特别热,或者连续下暴雨时,店里的客人会明显减少。更不用说店铺这几年刚刚起步就碰到了疫情的反复。看到营业额跳水,该怎样调整心态?
而在Luna和她的伙伴们看来,更困难的是如何突破认知上的障碍。“比如什么是好的空间体验?有时候一家店用的都是好东西,但坐在里面就是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它可能跟建筑、空间都有关系,非常微妙。”
不过,Luna又补充说:“开店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它会消耗你,投入产出比没有那么好。但是如果你把它当作是很重要的事业,用它来学习、挑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是一件好事。”

因为疫情而居家的日子里,喵喵的朋友圈还是展现着日常生活的美好。樱花、月季、蔷薇、芍药、绣球,院子里摘来的鲜花没有错过任何一个花期;从热拿铁,到冷萃,咖啡的温度见证着季节的变化。

然而事实上,这两个多月里,喵喵的线上店“爱在山野”没有任何收入,因为快递停了。“当然会有焦虑,像我这种平时喝8杯10杯咖啡都不失眠的人居然失眠了。”但喵喵在焦虑之外多少还有一点点小庆幸:好在已经把实体店关了,要不然这两个多月房租的压力,那就不只是引起失眠这么简单了。
喵喵现在的线上店是她实体店的延续。2018年,因为喜欢花艺,她在武康路租下一个有院子的门面,卖花,卖森系风的衣服,卖咖啡,也请自己的花艺老师开设插花课程。这样一家集聚美好事物的小店在武康路稳稳地存活着,虽然房租要5万一个月,但有了稳定客源后,渐渐也能盈利了。
不巧的是,2020年的疫情来了。喵喵很快担心起来:不知道是否还能恢复往日热闹的客流。事实也证明,她的担心并非多虑。武康路的热闹虽然恢复了,但喵喵和周边开店的邻居们还是可以感觉到,大家消费的欲望似乎受到了影响。到了2020年8月,因为种种考虑,喵喵结束了线下店的经营。
之后,她把家搬到了朱家角。还是有一个漂亮的院子,只是这不再是个门面房,而是她生活的地方。她的生意转到了线上,一个人亲历亲为,仍然主打鲜花、自然面料的小众品牌衣服、咖啡挂耳包和豆子,只是少了花艺课程。刚开始转为线上时,她也有不适:因为没有了逛店的体验感,她的这家店和普通的网店就没有区别。
有的时候,她还会兴起一个再去找门面开店的念头。冷静下来,她又坦承:“不太敢。”
现在,她用心经营着她的线上小店,也会参加一些市集。“收入能维持自己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多,但好在时间和心灵都是自由的。”

创办公司后的一段时间内,高超群和朋友开玩笑说:“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

确实,放弃了百万年薪,创一份收入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的业,还要不间断地投入时间和金钱学习,绞尽脑汁琢磨运营、寻找客户,她是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条hard模式的道路走呢?
创业之前,高超群任职于一家全球500强的德国家族企业,在公司的发展很顺利,最后5年,是中国区负责财务管理的高层。“我能预见,在这个轨道上,从现在到退休的这二十年间,我或许会换公司,有更好的职位,更高的薪资,但仍然是重复着目前所做的事。对我来说,什么才是真正喜欢的呢?”像很多职场人都会经历的“中年危机”一样,她开始思索:后面的人生还要这么走吗?
公司所安排的管理培训中,配备了教练和导师。在他们专业的指引下,高超群慢慢探测到了自己喜欢和看重的部分。她发现,把团队成员的潜力激发出来,很有意义感。
看清自己的内心后,她提了辞职。“当时有个明确的想法,之后的工作想转型。但具体做什么,只有一些模糊的想法——我想放大在工作中令我感到快乐、深感意义的感觉,我想做‘利他’的事情。”
2019年底辞职后,2020年遇到疫情,这也成了高超群休整和吸收新知识的时间。她持续学习了企业教练、心理学等系统的课程。2021年,她开始独立做教练。“本来只想做一名自由职业者,幸运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了志同道合的同行人,走上了创业的新旅程,现在的我把创业本身当做是难得的修行之路。”
在职场工作几年,人渐渐会疲累,眼睛内看不到神采,但高超群在内心深处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强大的能量和潜力,如果领导者能有阳光雨露般的生命力,挖掘出员工和自己的能量的话,那么组织和个体都能更自信、更幸福、更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选择的目标客群是成长型的中小型企业,因为他们最难,要在残酷的商业社会生存下去,还要发展壮大。而只有他们发展得好,我们整个经济才有活力。”
当然,也正是因为选择中小型企业做客户,她们自己的创业也有艰难的地方。毕竟客户还在生存期,没有充足的预算和精力放在人的培养和发展上。
“创业的路并不好走,这也是我会说‘无时不刻不在后悔’的原因。”但终究还是不后悔的。因为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她所想要的,而且在学习和创业的过程中,她发现自我的内心很稳定。
这次的疫情对公司业务有很大的影响,两个多月封控在家,无法去开拓新客户,有些目标客户在疫情期间本身受到影响,会砍掉这笔预算。但高超群所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预期。
没有办法去见新客户,那就用心服务好现在的客户;外部环境动荡,那就退回家中,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厚积薄发。没想到有的客户和她一拍即合,他们说:这段时间员工都封控在家,那就帮我们安排些课程,让团队赋能。
“所以本来以为会非常惨淡的这两个月,公司反而活得还不错。”高超群笑着说,“创业的这一年不到,后悔和不后悔依然在交织,但对我来说,这是我喜欢的一个选择。”
前段时间,李俊在小区中偶遇一位年轻人,对方自我介绍说之前听过李俊的创业课。他表示解封后要回老家休整一段时间,然后回上海继续创业。
在担任创业评审和创业导师的工作中,李俊碰到过很多有这样创业热情的年轻人,以他的观察来看,疫情对年轻人创业意愿的影响不大。创业更多取决于个人性格,“想创业的人总归会想创业的,并不会因为疫情之下创业风险加大而退缩”。
“年轻人创业生存比例挺高的,远远高于我们中老年人。”他笑着说,“这是因为他们可以接受失败,能马上调整方向。上海市场很大,机会多,只要年轻人能吃苦,把成本控制做好,一年赚一二百万不是问题,我看到好几个创业的年轻人,过了几年就买车买房了。”
只是近几年,李俊还发现,那些让人心潮澎湃、改变未来生活、改变世界的创业项目变少了,“年轻人都更务实了,更偏向于做能赚钱活下去的项目”。
这其中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年轻人心态的变化。投资环境没前几年好,投资人都很谨慎。对那些想做技术的年轻人来说,就不太可能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慢慢静待企业“花开”。他们更愿意选择进入大厂工作。有创业意识的年轻人会选择做“小生意”,像直播带货、文创设计等。“我还看到大学生做瓜切的配送生意,或是为同学从校门口‘闪送’到宿舍的快递生意。”李俊介绍说。
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很多,但内容看上去没有那么“高大上”,李俊对此表示理解,他觉得年轻人很务实。这未必不是好事。
出品/品致周刊
主笔/周思立
文/瑰夏 拿铁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品致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