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作品集上线,蒋勋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我读《红楼梦》,像是在读自己从年少到老去……”

晨报记者 曾索狄

他是享誉华人世界的知名作家、画家、诗人,亦长期致力于文化和美学的创作与推广;他的声音让很多人感慨“一听就能安静下来”,也被林青霞调侃为自己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追随他的读者数不胜数……

他是蒋勋。

日前,蒋勋入驻喜马拉雅,涵盖其毕生研学精华的最全作品集也在喜马拉雅全网独家上线。据悉,此次上线的《蒋勋文学合集》《蒋勋美学合集》共11部作品,其中《蒋勋细说红楼梦》470期无删减独家呈现,增补内容时长超25小时,是全网最全最优版本。同时,平台历时半年对这些有声作品进行整理、汇编、增补,通过音频技术进行降噪处理以提升音质,在不改变蒋勋原声的前提下修复至高清。

在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蒋勋表示,自己一直认为声音和文字有着不同的感染力,它更靠近心灵,也更像孤独时刻的陪伴,“经典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生命。21世纪了,《红楼梦》要重新唤起青少年对自己青春的热情;《庄子》的《逍遥游》,让一条鱼飞起来,水击三千里,成‘怒而飞’的大鹏鸟”,我们可以跟着这些经典,再一次飞起来吗?”他同时表示,期待疫情缓解后可以专门录制一些新的节目,继续在声音中与人们相遇,感受真实、善良、美与幸福。

新闻晨报:林青霞曾公开说您的声音是她的“半颗安眠药”,怎么评价自己的声音和讲述?用声音和读者沟通有怎样的好处?

蒋勋:声音是空气震动的频率,像我们的呼吸,声音就在耳边,是很亲密的陪伴。很多城市限制声音的分贝,声音使人躁动狂乱。声音也可以使心灵沉静安定。我一直慎用自己的声音,自己不平静,无法带给他人平静。

新闻晨报:对您来说,用声音表达的过程会反向给予您新的思考吗?能否举一个例子?

蒋勋:是的,用语言声音传述文学作品,让我重新思考“口语”的力量。中国许多文学是先有声音,再记录成文字的。像《诗经》曾经是多少庶民传唱的歌声,再写成文字。中国的话本小说,也有文字与语言之间互动的生动活泼效果。

我说《红楼梦》时,深切感觉到,语言可以过滤书写的文字,过滤对今天青年或大众陌生繁难的“诔文”“骈文”“诗词”,转化成口语白话,让大家更容易透过听觉认识《红楼梦》。

新闻晨报:您的著作和音频内容陪伴了很多年轻人开启探索经典和美学的道路,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蒋勋:(曾经)在地铁站,芸芸众生,有一个人说“谢谢”,热泪盈眶然后离开了。我愣了一会儿,我想,他不是谢谢我,是谢谢我们在声音里分享了生命的喜悦,也分担了生命的忧伤吧。

新闻晨报:也有很多从青年到中年甚至到老年一直在关注您作品的人,想对这些受众说些什么呢?

蒋勋:人活着,从青春到白发苍苍,不只是活着。每一个阶段,都有向内的自我反省,向内的自我思索,我读《红楼梦》,从青春到白发苍苍,像是在读三百年前的故事,也像是在读自己,读自己从年少到老去每一个生命阶段的不同领悟。

新闻晨报:除了聆听和阅读,您还会给想要深入了解美学和经典文学作品的人们哪些建议?

蒋勋:我永远提醒自己:爱自己的时代,爱自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生活,要更胜于爱文学经典。美,是回来做自己,美,是热爱生命,美,是看到眼前每一个众生。

新闻晨报:能否分享一下您至今经常还要读的书,日常喜欢听的内容?

蒋勋:《红楼梦》,我一读再读,《金刚经》,我一读再读,还有古希腊神话、《诗经》……许多人类生活过的智慧,都在经典里,都可以一读再读。

新闻晨报:过去的三年很多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您个人有哪些感悟?

蒋勋:这三年,因为疫情,大家都辛苦了。2021年5月,我隔离在池上龙仔尾,三个月,几乎没有跟外界接触。在一个一百人不到的农村,住在农舍,看书,画画,抄经,看花开花落,看日升月沉,跟流浪猫玩耍。最近出了书,记录这三个月生活的《龙仔尾——猫》。我希望隔离的孤独有正向的意义——息交绝游,很孤独,但是也有喜悦,很久没有这么纯粹跟自己在一起。

新闻晨报:您认为当下的人们能从美学和文艺中获得什么?

蒋勋:现实越急躁慌乱,越需要内在静定清明的力量,人类文明的意义在此,人类文明的价值也在此。相信世界会越来越美好,这是永恒的价值。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