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上)| 埋在废墟里101个小时的小女孩,用10年的时间,做回普通人

■ 编者按:


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10年了。


但在很多人心中,那场地震所带来的惨烈灾情,以及全国人民在面对大灾时所涌现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抗震救灾精神,仿佛就在昨天。


10年后,那个在地震时被埋在废墟里长达101个小时的10小女孩尚婷考上了大学;那个曾协助消防部队救出众多幸存者的“平民英雄”杨云青,过上了普通老人的退休生活……


平淡的生活,是抚平创伤的一剂良药,同样也会把精神镌刻在内心的最深处!

■ 尚婷在教室上自习   摄影:应磊鸣

10年后,那个在地震时被埋在废墟里长达101个小时的四年小女孩,考上了大学。

双腿截肢的她,借助假肢,重新学会了像普通人那样自如地走路。

对尚婷而言,这1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她自己:“以前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但这10年的经历告诉我,虽然残疾了,但我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和别人一样去完成同样的事情。”

成都求学:不让恐惧决定未来

■ 尚婷就读的成都中医药大学   摄影:应磊鸣

5月2日下午6时许,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成都中医药大学。

21岁的尚婷背着一个胡萝卜图案的双肩包,黑色运动裤配运动鞋,从一楼宿舍走出,一步一步缓缓走下宿舍楼前的4级台阶后,迈步走向右侧教学楼,上自习。5月初的成都,已进入初夏,尚婷穿一件白、粉相间的短袖T恤,长发披肩,婴儿肥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T恤的左肩位置印着一行英文小字,大意是“快乐生活,永远不要让恐惧决定你的未来”。

除了上下台阶时抬腿看起来有些吃力,尚婷背着双肩包,走在校园里的马路上,与其他女孩无异,背包后面拉链上的一个小熊饰件会随着她走路,左摇摇,右摇摇。

几乎没人能看出来,她的双腿因在地震中受伤而截肢——左小腿和右大腿。因重伤没能保住的,还有她的左眼以及左手食指。得益于在上海做得左眼整形手术,尚婷已经失明的左眼看起来与右眼,几乎没有差别。

当然,生活的不便依然是存在的,比如爬楼。

■ 借助假肢的尚婷爬楼梯时还是有些不便   摄影:应磊鸣

2017年9月,尚婷刚入学时,寝室曾被分在6楼。“爬两三楼还可以,每天上上下下爬6楼,我担心身体吃不消。”她主动找到辅导员反映了自己的难处。辅导员协调后,把她们整个寝室,调换到了1楼。

“辅导员想得比较周到,整个寝室一起调下来,是考虑到大家都是一个班的,作息时间不会冲突,方便互相照顾。”尚婷说,同寝室的同学直到看到她穿假肢,才知道她曾在地震的废墟里被埋了101个小时,“她们都很惊讶,没想到我那么坚强”。

震后余生:为了父母坚持下去

面对室友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你在废墟中坚持那么久”的困惑,尚婷将这种信念的源泉,归结于自己的父母:“我当时就想,我父母(那时)就只有我一个孩子,如果我走了,他们就没有孩子了,我就想一定要坚持下去。

2007年12月,尚婷出生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老街村一个普通的羌族农家。

老街村紧邻213国道,离映秀镇有5公里的路程,村落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却少有耕地。尚婷一家5口,包括爷爷奶奶在内,只有几亩地,主要种玉米,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尚婷父亲开货车跑运输挣钱养家。

“那时候,他爸爸开车帮别人运滑石粉等建筑材料,几天才能回家一趟。”丈夫外出打工,尚婷母亲刘顺秋就在在家种地,照顾老人和孩子。

刘顺秋说,因为是少数民族的缘故,政策是允许她们生两个孩子的,但夫妻俩想来想去,还是只要了尚婷一个,“当时想,带一个孩子,把她带好就行了”。

作为家里的独女,尚婷备受疼爱,母亲甚至没让她下地干过农活。但在母亲眼中,女儿更喜欢粘着爸爸,“(人们)都说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只要她爸爸一回家,她就一直粘着他”。

这种虽不富裕却非常幸福的生活,却在瞬间被那场惨烈的地震所撕碎。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因地处震中,映秀小学受灾惨重,除了矗立的旗杆,四五层高的教学楼几乎完全坍塌,师生伤亡惨重。

■ 2008年5月16日晚7时许,上海公安消防总队从废墟中抱出了被埋压101个小时的尚婷   图片来源:上海消防

5月16日晚7时许,时任上海公安消防总队彭浦消防中队抢险班班长的周庆阳,从废墟中抱出被埋压了101个小时的尚婷。救援队员们原本一直以为幸存者是个小男孩,等到周庆阳抱出来时,大家才发现,获救的是一位长头发的小女孩。

“四年级2班,尚婷!”映秀小学的校长谭国强,朝着焦急等候的家长们通报,声音嘶哑。

刘顺秋不顾一切地冲向女儿,突然,她停了一下,扑腾一声跪倒在地,朝着校长,磕了几个头。家长们都知道谭国强自地震发生后几乎没合过眼,一直在营救学生,而他妻子和岳母也被埋在几十米远的废墟里。

紧接着,刘顺秋又朝营救女儿的消防队员们,磕了几个头。

爬起来后,她冲到担架边,朝着尚婷喊:“婷婷,我是妈妈啊!”

刘顺秋至今记得,女儿开口的第一句话:“妈妈,爸爸怎么样了?”

“爸爸好着呢,已经回到家了。”刘顺秋地震后一直守在映秀小学。在那段通讯完全中断的日子里,她也是16日才听村里的人说,在外打工的尚婷爸爸平安无事,刚刚回到家中。

10岁的尚婷成了映秀小学最后一名被营救出来的幸存学生。至此,映秀小学473名学生中,有222人遇难、3人失踪;47名老师中,20人遇难。

重学走路:她的坚强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 如今尚婷在平路上行走几乎与常人无异   摄影:应磊鸣

因为埋压的时间太久,尚婷失去了双腿、左眼。

“我们一开始都在担心她,她却反过来安慰我们,能活着就很好了!”刘顺秋说,女儿的坚强,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在映秀的板房小学读完4年级后,尚婷自5年级开始进入都江堰市的友爱小学读书。

这是一所残健融合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吸纳了100多名残疾学生前来就读,其中大部分是地震中受伤致残的孩子。

“友爱学校的无障碍设施非常方便,无障碍通道和扶手几乎无处不在,虽然教学楼只有两层高,但也配了电梯。”尚婷说,这样的配置让肢残学生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样,自如地到达学校的每个角落。

因为100多名残疾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尚婷在这里不会感到孤单,而且她还重新学会了走路。

“那时候,我周围已经没什么人坐轮椅了,别人都已经开始尝试自己走路了。我觉得,我也应该这样。”尚婷说,因为双腿和假肢的磨合需要时间,一开始腿经常磨破,“夏天会磨破起水泡,冬天会冻坏”,磨破了就只能坐回轮椅,等好了继续练习走路,周而复始,直至双腿起茧,彻底适应假肢。

“一开始练习走路还会摔跤,一摔跤,我就会哭,心跳加速。”尚婷说,那是一段痛彻心扉的经历,她不断地告诉自己,“摔跤了,爬起来就好了”。

到了初二、初三,尚婷终于可以不坐轮椅、不用拐杖,自如地走路了。

另一个特别值得庆祝的事情,是2010年3月份,妈妈给她生了一个弟弟。

“因为尚婷伤得很严重,我们当时就想再要一个孩子,等我们老了,可以照顾她。”刘顺秋说,这是他们要二娃的初衷,也一直这样教育儿子。

“因为我走路不方便,他很小就知道牵着我走路,下坡时还会提醒我当心。”尚婷说,弟弟三四岁懂事后曾问起过,姐姐的腿为什么会受伤。当被告知是地震造成的以后,他就不允许家人再提“地震”这两个字,甚至不允许他们看有关地震的电视新闻。

做回普通人:跟其他孩子一样,啥都可以做了

2014年9月,尚婷如愿考上了高中,却也爆发了和母亲最严重的的一次争吵。

尚婷所在的高中,不像友爱中学那样,有完备的无障碍设施,教室离寝室、食堂都要走很远的路。因为走路多,尚婷穿着假肢的腿,很快磨出了血,只能重新坐回轮椅。

“当时,整个学校就我一个人坐轮椅。”尚婷清晰地记得,她坐轮椅去食堂时,要经过学校的篮球场,当她坐在轮椅上缓缓经过,几乎所有打篮球的同学都会停了下来,看着她。

青春期,恰是一个女孩最敏感的阶段,她觉得,那段路无比漫长,她无法接受被别人注视着的眼光。

“当时心理特别难受,就想放弃了。”她打电话给妈妈,说不想读高中了,想像很多初中的肢残同学那样去读技校,或者干脆选择去打篮球,做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在初中时,她曾被选中参加轮椅篮球队。

“她来征求我意见,我就不同意。我说,很多身体健全的人都考不上高中。你考取了,不去读,很可惜。你打篮球能打几年,以后怎么办?”刘顺秋坚持认为,考虑到尚婷现在的身体状况,“今后要想过得好,就必须努力考上大学”。

但,尚婷退学的念头很坚决,刘顺秋被气哭了。

“我说,为了你,我从来就没像别人一样出去打过工,从来没像别人那样赚过钱,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刘顺秋说,“既然你考进了高中,你就必须去读”。

这一次争吵,彻底断了尚婷退学的念想,她开始逼着自己去适应高中的生活。

“后来,坐轮椅经过篮球场的次数多了,就慢慢习惯他们看着我了。”尚婷笑着,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

高中三年的努力,换来了回报:2017年暑假,尚婷收到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高考分数出来后,我和妈妈商量了好多天,报哪所学校、填哪个专业。”最终,尚婷选择了学习中医,“既可以照顾自己,也可以帮助他人”。

读大学后,尚婷差不多一个月回一趟家。她跟同学坐公交车先到温江客运站,然后一个人坐客车到都江堰,最后打面包车回映秀,“差不多两个小时”。

  “每次回家,她都会给弟弟带书或玩具。”刘顺秋说,自打女儿上大学后,她已经很少操心了,“因为她跟其他孩子一样,啥子都可以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