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年报审核发现 个别公司业绩真实性存疑

目前上交所对沪市1419家公司的2017年报审核基本完成,重点审核了560多份年报,发出年报审核问询函170余份,主要发现六大问题:

一是“三高”并购重组后遗症凸显。本次年报审核涉及并购重组问题的函件比例近25%。统计显示,36家公司商誉占总资产比例超过20%,甚至不乏占比超过50%的公司,有的公司已存在重大风险隐患。从业绩承诺实现情况看,不少公司并购标的实现的业绩刚好“踩线”,还有部分公司实现业绩远低于承诺业绩,标的资产经营质量堪忧。

对此,上交所要求回溯重组前后信披的一致性,督促相关方对业绩补偿做出可行安排。针对大额商誉减值计提情况,督促公司详细说明计提合理性并充分揭示风险。

二是部分公司风险相对集中。有些公司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还有一些公司长期不专注主业,基本丧失了持续经营能力,沦为僵尸企业或壳公司;另有一些公司财务报告表面业绩正常,但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现金流持续为负、长期债务金额巨大、后续持续经营存疑。对此,上交所除督促公司加强风险揭示外,对28家公司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即*ST处理;对20家公司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即ST处理。

这其中,12家公司虽然形式上满足撤销*ST条件,但因持续经营能力明显偏弱或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继续被ST,以帮助投资者理性决策。

三是两类非标意见有所增加。2017年沪市财务报告中,6家公司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10家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相比2016年的5家和7家均有所增加。同时,19家公司内控审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上年则为13家。这体现中介机构的“看门人”意识有所增强。上交所已对此深查细究,区分问题的不同性质,督促公司切实整改。

四是个别公司业绩真实性存疑。仍有个别公司通过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虚增销售收入、利用会计处理和职业判断空间肆意调节利润、滥用资产置换等并购重组手段粉饰报表。这些公司多出于避免被*ST、完成业绩承诺或达到考核目标等原因,蓄意掩盖真实业绩。比如,某电气企业的EPC项目核算,常规采用完工百分比法,2016年和2017年募集资金投入进度未发生重大变化,但确认利润相差迥异,主要是为了在2017年下半年集中确认收入和利润,实现全年业绩扭亏,涉嫌逃避“披星戴帽”。交易所已要求公司和中介机构认真核查,如实披露业绩情况。

五是有些公司存在治理隐患。例如,有的公司董事会存在重大纷争,无法形成对年度报告的有效决议,导致年报未及时对外披露;有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采用各类手段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主导公司为其提供违规担保,严重侵害公司及投资者利益。对这类治理失序,上交所要求公司董监高勤勉尽责,督促公司控股股、实际控制人严格履行诚信义务。问题严重的已上报证监会稽查。

六是会计准则的适用问题仍较突出。上市公司适用会计准则的准确性一直是年报审核关注的重点。此次部分上市公司错误理解和使用会计准则,个别公司甚至滥用会计准则,误导投资者。例如,某汽车零配件公司仅通过修改投资协议,将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债权投资,增厚公司净利润近30%;某矿业公司通过撤回参股子公司董事,变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确认大额重估收益,实现扭亏。上交所已经督促公司严格遵循会计处理的审慎性原则,对明显滥用会计准则、违反准则规定的,提请有关部门处理。

根据年报审核情况,上交所拟对40余家存在重大风险的公司提请证监局关注或现场检查;并表示瑕不掩瑜:沪市公司2017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7.97万亿元,同比上升14.46%;共实现净利润2.62万亿元,同比上升18.55%,呈连续增长态势。股东回报上,沪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创历史新高,达846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