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政策“组合拳”让家长选择更理性-教育生态慢慢回归应有的澄澈

  晨报记者 林颖颖

  今年的升学季,是一个没有杯赛的升学季,也是一个新政迭出的升学季。从“一标准两办法”1月1日正式实施,到2月初公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政策亮相,3月下旬新中考改革方案名额分配向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倾斜,再到上个周末部分民办中小学面谈,首次运用新的多元化综合素质评价框架评价学生……
  无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升学政策“组合拳”之下,很多家长都更加理性。教育生态,在政策的引导和家长的选择中,慢慢回归应有的澄澈。

  让家长选择更为理性

  一度,不少家长对孩子就读什么学校,几乎被焦虑绑架,似乎只有一个“最佳选择”:民办幼儿园、民办小学、民办初中……公办学校?那是进不了民办之后,不得已的选择。校外培训被强化,学校教育被弱化,家庭教育被异化。结果带来了孩子的重压,家庭的焦虑,全社会的痛点。
  让家长更为理性,让孩子健康成长,尤为迫切和重要。
  今年,“公民同招”和新中考政策相继出台,从“入口”和“出口”多重引导。更早的,2015年“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启用,不仅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全市适龄孩子的家长提供了便捷服务,而且也促进了规范招生。2017年出台“三个规范”、2018年实施“一标准两办法”。各区学区集团化办学,覆盖1000多所中小学,实施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涉及300多所公办学校,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均衡。连续多年的上海市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评数据显示,本市小学学生学业水平总体高位均衡,公民办小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初中学业水平“公民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多管齐下,让家长们的选择更为理性。今年上海幼升小报民办人数,比去年减少近一半,招录比从去年3:1下降为1.4:1; 小升初招录比从去年1.5:1下降为1.4:1,报名热度也有所下降。

  民办择生标准发生变化

  不仅家长的选择更理性,在新的综合素质评价框架的倡导下,民办学校选择学生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一本绘本,分别交给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认识很多字,每一个字都能很好地读出来,但让他复述,他还是一个一个字地重复书上内容。另一个孩子虽然认识的字不多,却从绘本中观察和发现了许多别人没有关注到的细节,有自己的发现和表达,这是孩子语言发展重要的一部分,民办学校考察的重点不是孩子能认多少字。
  这个场景发生在上周末民办小学面谈的现场,这也是部分民办中小学首次吸收专业教育机构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元化综合素质评价框架来考察学生。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一把尺子、一个标准答案。

  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今年的公办、民办初中校园开放日,也更规范、有序。新中考名额分配向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倾斜,今年本市还将推出百所公办初中质量提升计划。不少小升初学生的家长觉得,就读家门口的学校,办学质量也是有保障的。选公办还是民办,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
  在可以选择、理性选择的基础上,更多家长和民办学校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关键靠孩子,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林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