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出版社新书:聚焦这条浓缩百年上海的网红路

在上海,有一条幽静而恬淡的小路,她的建筑都有着非凡的传奇和故事,近年来,这里人气越来越旺,成为上海的“网红路”。这就是武康路,这条曾经住过巴金、黄兴、颜福庆、陈立夫等知名人士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今天下午(18日),同济大学出版社 《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新书发布,作者乔争月、张雪飞与百余名读者分享了武康路上有故事的建筑,以及创作过程中的许多精彩故事。

乔争月是武康路的居民,2009年当她刚搬到武康路的一条小弄堂时,这条路还不算出名,常常要用“离淮海路很近”来解释家的位置。2011年,武康路当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此后专程来喝咖啡、踩落叶、看老房子、排队“网红”冰激凌的游人越来越多。

这一变化的背后有什么缘由?低调安静的武康路曾有怎样的传奇和故事?为了找到答案,乔争月对武康路的历史建筑、城市空间特征、武康路保护规划理念等进行梳理,做了大量实地采访和英文报纸调研工作,在英文报刊《上海日报》推出“武康路建筑与城市空间”专栏,先后撰写了10期文章,引起中外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完成《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一书后,乔争月进一步聚焦、开展对武康路的研究探索。集中调研、梳理老上海英文报纸中关于福开森路建筑和居民的报道,同时结合过去10年里每天对武康路的观察,可以说是《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本书以20栋武康路上的历史文化建筑为主体,用优美灵动的文字将建筑的故事、建筑里人的故事展现给读者。开篇“城市山林”与结尾“山林城市”首尾衔接,巧妙呼应,提出了作者对于美好的城市空间的理解,即如上海武康路一般,既具有“山林”的自然美,亦不乏经合理规划改造后的,属于现代“城市”的舒适惬意。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家郑时龄院士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武康路并非宏大叙事,并不靠体量,靠伟大的纪念性,或者靠浮华去赢得人们的赞誉。这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让人们在这里休憩、嬉戏、约会、读书、聊天、闲坐、晒太阳、发呆。它能启发人们的创意,让人们更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城市。”

《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行走书系”的第10本,此前已出版《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王澍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上海杂货铺》、《上海教堂建筑地图》、《上海高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多彩城市:涂出你的上海》、《日本手信物语》。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林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