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沈伟平:家庭、社会大课堂里教出来的痴心书家

他15岁就因故辍学,没能系统完整地学完学校教育。但如今,沈伟平是当代著名书法家王冬龄眼中“真诚而坦荡的人”,且评价他“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周到君对话到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会员、浙江省书协会员、兰亭书法社社员、杭州市书协理事沈伟平。他说,母亲教他做人,父亲教他生活,舅舅柳家奎给他艺术启蒙,章永浩叔叔教他生存技能,严波、王冬龄老师教他学会了什么是艺术,以及什么叫艺术的人生。他的成长,来源于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

■临黄石斋《榕坛问业》卷后作跋

书法求索之路:“形诸笔墨,声生于心”

前些天在杭州见到了沈伟平先生,他先于我们约定的时间就到了,一见面就起身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先生。

自幼以习字为乐,他先后受业于中国美院严波、王冬龄先生,开始走上学书正途。篆隶真草均有涉足。

■草书《菜根谭》句

他的书法作品多以“振音”落款。说起来,这个名字的来源也有着一份因缘,是为灵隐寺已故大和尚木鱼方丈所取。沈伟平说:“木鱼方丈是一位得道高僧,也是一位极富情趣的儒僧。我因写书法,一直想法有个字或者号,故请他老人家给我取个别号,这就是后来我常用的书法落款‘振音’,因为实在太喜欢。对于这两个字,我自己的理解是‘形诸笔墨,声生于心’。”

拜王冬龄先生为师,可视作沈伟平书法求索之路上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他更多的是自己摸索。1986年,去王老师家认过师门后,“我犹如虔诚的教徒,对朝圣的方向有了明确的坐标。除了隔三差五去王老师家请他指点以外,更重视书法理论、文学作品的学习与阅读,逐渐认识到想要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家,除了辛勤耕耘,更需要学问和学养的滋润,惟此才能有所收获。王老师经常用林散之先生的一句话来告诫学生,‘虚名易得,实学难求’。”

■与恩师王冬龄先生在他的《书法道》展览上

对于书法创作,他的体会是:“平时临帖要既专又广,还要主次分明,博采众长。而在创作时,要把学过的东西统统忘掉,那些修炼的积淀加上自己的审美,在手上的综合反应就是自己的风格。”

沈伟平自感十分庆幸,选择了书法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且到后来,“越来越感觉书法是一种自我修炼,写到一定程度,人的心胸、境界会随着书艺的提高而提高,对一些名利事物会不屑一顾,为人处事的脾气也会变得更加随和,不再去计较别人会如何看你。”

■陈继儒句

父母在生活中点滴的影响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冬龄,是沈伟平的老师。王冬龄是这样评价他的:“人生一世,最重要的是真诚而坦荡地做人,我喜欢这样的人。而做这样的人很难,因为难,就可贵了。伟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了解他没有任何背景关系,看着他由一个普通单位的普通员工,凭借着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刻苦、认真、诚实、奉献的为人处事精神,成长为政府部门的处长。”

事实上,儿时的沈伟平并没有接受到系统、完整的学校教育,15岁的时候,就因故辍学参加工作,之后又去当兵……但如今,已经50多岁的他,回首儿时,往事历历在目,很多事情现在想来又多了几番体味。

■王维 过香积寺

“母亲对别人都很大方,比如,每次包饺子时她总会多包点,等烧好后让我先给每家送一小碗去。整个墙门里有七八户人家,这样就得七八碗,她从没感到心痛过。”

虽然儿时家庭生活并不宽裕,但是母亲的慷慨予人,以及父亲对孩子阅读的重视等等,他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在影响着沈伟平。

“父亲对生活很讲究,很多事情宁缺毋滥,烟只抽西湖牌和前门牌,其他牌子是从来不进家门的。再如他的节制,酒每晚只喝一小盅,从不多喝。”小时候,父亲还有一个细节令沈伟平印象深刻。以前家里拮据,但是“小人书(连环画)我买回家,父亲从来不说什么,还会用一寸大小的铁钉在书的左上角打个洞,穿上绳子,再用细铁丝做个小钩,便于挂在墙上。”

他曾用自己作品的义卖款捐助过贫困小学生,并给孩子们写了四句话:“读圣贤书,看古今事,做艺术人,修道德心。”他说,这既是写给他们的,也是我自己一直在苦苦追寻的人生真谛!

社会大课堂教授艺术人生

沈伟平很庆幸,在书法求学之路、人生之路上遇到了严波、王冬龄这样的好老师。他说,除了学习书法、艺术,老师们更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教了我很多。老师们常说,做人做事都要有底线,做事先做人。格局若不高,则学艺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做人一定要正,不要往钱眼里钻,决不能为了钱而跨越自己的底线,背离了学艺的初心。

■在南通王老师的《湖海通》书法展上

艺术、美学、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于这个话题,沈伟平也有着他的思考。

他说,我们的硬件现在并不差,但现在就会感觉缺失了一点人文的文化。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问题,常常表现为互相不信任。“试问这个根源在哪里?我觉得和我们现在一些急功近利的东西是有关系的……春节假期,我在家里7天,天天在写字。身边很多朋友不理解……”

沈伟平说:“美学很重要,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审美,这个,我们现在缺失得太多了。一些孩子现在不懂得什么叫美,也不懂得什么叫真、善。这些反映出的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但是这也不能归咎到某个人身上,它是很多综合因素的影响……”

沈伟平借用杭州少儿专家的话说道: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太多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缺失。艺术教育、美学教育,在现在一些父母眼里究竟是考级?还是享受?我们现在的一些孩子,他们看上去是在学艺术,学美学,但是眼里却看不到花的美、看不到四季,所以孩子的心很冷,就容易出问题。

“夏虫不可以语冰,人跟人的境界有差距。这也说明了我们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格局的重要。父母现在的生活状态,往往就是孩子未来的格局。其实,我们那一代的艺术家,很多真的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家庭、社会的大课堂教出来。”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谷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