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变革?

“大学博物馆需要了解大学自身发展需求与外部世界的发展趋势从而形成适合大学博物馆发展的路线图,坚持让大学博物馆的声音被大学及大学以外的地区听到。”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Marta C. Lourenço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上透露,自从高校博物馆培训班项目开展以来,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的中国会员数量增加了700%。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今年甚至也参与到了国际博物馆协会关于博物馆定义的辩论中。

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UMTWS)是目前一个为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提供定期、持续培训的项目,迄今已为60余名境内外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2019年,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首次面向中国以外的亚洲地区招生,正在成为中国大学博物馆专业化发展与国际化交流的专业平台。

此次培训班为期5天,到4月27日结束。多名来自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的博物馆专家将为包括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等25所国内外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集中授课,共同探讨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

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场签署了新一轮合作意向书,双方今后将在学术研究、业务培训、人员交流等领域开展一系列深入合作。

随着“博物馆热”的到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走入这座知识与文化的殿堂,总数已超过300家的高校博物馆也更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然而,当人们对高校博物馆有着越来越高的心理期待,基础条件不足、管理方式陈旧、专业能力薄弱、运营经费短缺、长效机制欠缺……这些长期以来制约着我国高校博物馆的运营与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

尤其是随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一批高水平的高校博物馆在内影响力不断提升,高校博物馆“冷热不均”的现状就尤为凸显,一面是个别场馆“开馆两年观众超过百万”、“预约参观一票难求”,一面是“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高校博物馆该不该放暑假”成为热议话题。

为了应对时代的变革与发展,高校博物馆急需自我变革,不仅要更好地处理场馆与社会、场馆与受众、场馆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更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利用全新的方法和途径,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受众走进博物馆,在互动交融中,激发高校博物馆自身的蜕变与创新,从而塑造高校博物馆的崭新形象。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介绍,上海交大先后建成校史博物馆、程及美术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目前,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文博大楼正在建设之中,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也正在筹建。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认为,从1914年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诞生以来,高校博物馆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博物馆建设、管理与运营状况方面,与时代需求仍有一定差距。新时代的高校博物馆应在进一步明确定位、完善功能、创新体制,推动高校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造就一批知识渊博品质优秀、道德高尚、甘于奉献、具有宽阔事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博物馆人才队伍。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