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的志愿者们:有的人“很幸运”,还有人“如履薄冰”……

六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如期而至,电影人和观众无不沉浸其中。

然而,上影节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这样一支队伍——由80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

他们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提供诸如嘉宾注册、论坛会务、组织评奖、嘉宾陪同、翻译字幕等一系列服务,完善着上影节这一庞大活动的“细枝末节”。

第一次做志愿者,她说“很幸运”

虽然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没结束,但陈然的志愿者服务已经提前画上了还算完美的句号。

就读于上海大学英语系,大一年级的陈然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做志愿者。她负责接待的一位荷兰外宾Nathalie,日前已结束了上影节的行程顺利回国。

“很幸运遇到Nathalie!从接到任务与她联络,到接机、安排入住、协助订车,和Nathalie的沟通很顺利,她人很nice。”陈然说。

6月18日,Nathalie回国前,陈然送给她一个金刚结,“寓意着带来好运,希望可以给她做个纪念。”

送走Nathalie后,陈然发了一条朋友圈,算是给自己电影节志愿服务的总结:“从一开始握手到结束时贴面吻,真的一直都觉得她很温柔……第一次接待就遇到Nathalie也是我的幸运,超开心的!明年继续咯!”

对她来说,上影节的志愿者服务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更留下了一段难得的跨国友谊。

他们远道而来,认识了不一样的上海

除了上海本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中还有不少远道而来的人。

王象亨是个地道的北京人,目前就读于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今年6月趁着假期来到了上海,参加上影节志愿者活动。

他所在的部门是新闻推广部,主要做媒体对接的工作,“我觉得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处理不同的工作和问题,短短几天收获很多。”王象亨说。

王象亨

在他看来,以前作为观众的时候,永远站在活动的前面,看不到活动背后的组织、宣传、各方面工作是怎么进行的,现在作为志愿者参与进来,才明白一个活动的举办要经历多么复杂的流程。

本身学影视专业的王象亨说,希望未来再来到上影节的时候,可以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参赛,“那时再回过头来看这段志愿者的经历,一定别有一番感受。”

从大老远赶来的还有唐微,五月初的时候,唐微坐了3个多小时的飞机,从湖南抵达上海。

他提前电影节一个月来到上海,参与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负责更新官网信息、对接媒体,等到上影节正式开幕后,还会配合发布会做现场执行。

唐微

“我们一般早上九十点就到会场,基本上在晚上九点之后才回去。”唐微告诉记者,之前来上海是以游客的身份去看这座城市,但做了上影节的志愿者,才了解到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其背后的筹备工作有多专业,对上海也有了更多不一样的认识。

就在下个月,唐微将带着这段志愿者的经历,前往英国读研。

“如履薄冰”的字幕员,每场放映都是挑战

在志愿者团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工种”——字幕员

如果说一般的志愿者大部分是要与人交流,那么字幕员们则是实实在在和电影打交道。

看似福利满满,实则“如履薄冰”。

正在读大三的刘雨寒可以算是上影节的“老人”了,去年就在上影节敲字幕的她今年负责翻译和校对统筹。刘雨寒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对电影的那份热爱。

“从今年3月初就开始与展映电影的片方联系,取得样片和字幕,拿到字幕后交到翻译团队去翻译,之后在进行校对。”刘雨寒说,不管是校对还是翻译其实都是为字幕员的工作铺垫。

字幕员的工作究竟是如何进行的?

本届上影节字幕团队的负责人孟宸辉告诉记者,今年同步字幕主要分为手动轴和自动轴两种,其中大部分以手动同步为主。

上影节期间,有300多个字幕员每天往返于各个影院。当灯光暗下,电影开始放映,敲字幕的工作也正式开始。

字幕员需要两眼在影院屏幕和电脑屏幕上不停切换,根据提前翻译好的台词文本与电影人物对话相匹配,手指不停地敲着键盘。

通过字幕软件,台词就会显现在大屏幕画面下方的字幕机上,每一场电影字幕员需要敲击键盘数千次甚至上万次……只有字幕和画面完美同步,才能给观众最佳的观影体验。

一般来说,一场电影有主敲和副敲两个字幕员,主敲担任同步字幕的工作,副敲负责协助和提醒,遇到突发情况也可以立刻顶上。

正是因为字幕员工作的特殊和重要性,每年的招募都要经过相应的考核与培训。

字幕员在正式上岗前需要熟悉字幕机和字幕软件的操作,敲一部片子之前要反复看很多遍,熟悉影片剧情和台词,能够快速反应敲出相对应的字幕。

孟宸辉说:“不过就算做了完全的准备,偶尔也有意外发生,比如影院电脑或字幕机出现问题、实际放映和样片不统一,这对于字幕员的心理也是一个挑战……”

从字幕员志愿者到正式加入上影节团队,孟宸辉坦言,在电影节期间他很少有时间去看电影。和所有志愿者一样,他们的任务就是服务电影节和来看电影的观众。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