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中装”,海派中式服装设计大赛,让文化传统也能穿在身上

“国服和中装的区别,中装更偏大众化,国服是政府制服,要加强服装产品的要素研究,”东华大学教授、职业服研究所所长刘晓刚教授表示。

近日,由上海时装周组委会、上海服装设计协会、上海市服装创意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联合主办的“三枪·中华杯”海派中式服装(男装)设计大赛在沪进行评审。

期间,主办方围绕“新国服”“新中装”设计进行了一场研讨会。

会议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中国服装文化、新国服的设计研究及相关历史挖掘,以及周边国家代表性服装的比较研究展开讨论。

从中国历史、文化、服制、理念、款式、色彩、结构、工艺、细节等内容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分析,形成初步的新中装元素的特征表述、服制标准构架。

国服与中装的“新”学问

服装是文化的一种显性表现,一件衣服的背后,在内行人士看来,不只是穿着得体且舒适那么简单。

对此,武学凯设计师认为:

“中”是最终的表达和呈现,没有“中”就没有新。它是新一代年轻人对我们文化的认识,要有典型性,代表性,经过文化的层层挖掘,找到中国独有的东西。

在服装设计界,有个公认的设计标准,不论什么样的服装,都应与消费者的生活习惯相关。相关专家学者也都在“新”的理解上达成了共识,包括新时代的服装,要有中国元素,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行的服装,是适合普通人穿着的;正装在正式场合上,能代表中国人的形象。

“初·新”更是创新

此次中装(男装)设计大赛主题为“初·新”为主题。

大赛组委会还对主题做了一定的阐释:

“初”,代表开端,也代表初心;“新”,即用新思维设计是海派中式服装的特点,重在以“中”为体,以“新”为用。用刀裁衣是制衣的开端,用心制衣是设计师的一种自我修养。

基于此,组委会期望作品能将“海派中式服装”贯通融合“东西”文化,通过中式服装设计思想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呈现出既富有传统神韵,又符合当代中国人审美需求的中装作品。

作为比赛的中心环节,征集过程也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与关注。

自2019年3月启动,共向100余所国内外高校、服装工作室等单位发送征稿启事10000余份。

其中,赛事网页及微信点击量总计32万,发送邮件数量10000余封,发布大赛信息至媒体20多家。历时2个月,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46所高校,10家企事业单位、个人工作室及时装周组委会稿件近千余份。

据了解,“三枪•中华杯”海派中式服装(男装)设计大赛将于2019年9月进行服装发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卢忆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