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查出高危患者3万多人,建立急救微信群!28分钟救助模式救回更多生命

踏板放下,病床缓缓滑下来……近日,一位脑卒中(中风)患者被救护车送到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6号门口。

此时,早已拿着“溶栓专用箱”等在门内的医生护士,立刻上前轻捷地推着病床随着开路的医生到了接诊室。

大约15分钟,就被推到了急救室内,称重、给药,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一般,无缝衔接。

这是近日发生在东方医院脑卒中中心的一幕。

脑卒中急救国际通行的救助时间是一小时,而东方医院脑卒中心的28分钟救助模式,证明了在不额外增加人力等成本的基础上,国内的急救模式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第二个医师节来临之际,该院脑卒中中心打造的中位数28分钟“急救闭环”获得了上海市“第二批30个‘创新医疗服务品牌’”称号。

“中风并不可怕,怕的是耽误时间。”东方医院脑卒中中心主任李刚教授介绍说,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类型,大家通常说的脑血栓就是脑梗死的俗称。

随着肉鱼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中风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如何打破“一小时救助”?2015年开始,东方医院脑卒中中心将重心前移到社区。

“我们将脑卒中急救分为四个环节,患者发病—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卒中团队,其中最难掌控的就是在社区。社区要做的工作包括宣传、筛查、高危人群转诊及保障措施,涵盖面很广。”东方医院脑卒中中心副主任鲍欢医生介绍说。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该中心在上海浦东地区指导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完成脑卒中社区筛查患者10万人次,筛查出高危患者约33000人。

这些资料全部输入系统后,建立了社区、120及医院脑卒中心微信群,这个院前急救微信群还有个好听的名字:时间就是大脑。

脑卒中中心负责急诊溶栓质控的李颖医生介绍说:“这个微信群由社区医生、120医生、医院等构成,主要沟通患者信息、发病时间、预计到达时间、可能的溶栓禁忌等信息,有了这些,我们对病患的识别准确率、救治方法就心中有数了。”

救护车上,受过专项脑卒中课程培训的救护人员便开始为病人监测和维护生命体征。

“120人员具有一般的救护知识,我们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后,他们在车上就可初步判断患者是否中风,告诉我们患者病情,与医院的急诊处置实现了无缝衔接。”鲍欢说。

在患者到达医院前,“脑卒中绿色通道”卡、特制病号服、急救包……这些入院“必需品”已早早准备好。

一切为的都是争取时间!

以前申请一支溶栓药,需要到药房排队、药库取药,往往仅这一项就需要十多分钟。而现在,科主任签字担保,定期申请一批放在中心内,这就省去了十几分钟。

在东方医院脑卒中中心内,急诊诊室、挂号收费、CT心电图、抢救室等相距不过七八步,不仅如此,病患优先基本信息登记完毕,电脑里就会立刻弹出他(她)的日常资料,拿着这些资料去CT室、去抽血,一路绿灯。

随后病人被推上地磅称重,一分钟不到,称重完毕,进入溶栓用药程序,整个流程不到26分钟。

“脑卒中是一个病象看似差不多,但病因等情况相差极大的复杂病症。”该中心负责做介入手术的肖亚平医生介绍。

有些病患服药后效果不好,就要进入手术室。造影会有辐射,对医生来说,穿着10公斤重的铅制辐射防护服工作已经习以为常。

患者只做一次,但医生常年如此,有时一天就有七八台手术。

有人形容脑卒中救治,是“拿命换命的活儿”!

今天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为他们点个赞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健 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