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看剑-当记者出现在银幕上

长凤新

国产职场影视剧往往被诟病太过悬浮,假大空,究其原因,或该由编剧来背这个锅。部分创作者闭门造车,未曾真正深入职场,所以动辄搬出五百强外企的故事背景来唬人,医疗剧里大把时间在谈恋爱,互联网创业题材只敢高呼“未来一定是属于移动互联网的”,一到创业细节就语焉不详,写到媒体记者呢,则像是私家侦探。当然也有比较接地气的角色,比如姚晨在《送我上青云》里演的摄影记者,摸爬滚打在一线,发现身患重病时,发现没钱上手术台。

关于记者的荣耀与艰辛自不必说,翻看最近出版的不少作家访谈录,倒也发现记者时常身处的某些职业窘境。这些访谈对象包括国内的王安忆、毕飞宇,国外的村上春树、海明威等人,参与对谈的要么是学者教授,要么是媒体记者,相比而言,记者显得更为露怯和吃力,显出专业素养与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劣势,有时被对方打得猝不及防。比如在《最后的访谈》里,记者问海明威:“笔下的哪些角色,你自己回头看看是格外喜欢的?”作家答:“全列出来就太长了。”又问:“你怎么为笔下的角色起名?”答:“尽最大努力起好。”这样的专访简直让人绝望,如果拍摄记者的失败遭遇,这样的细节倒是格外鲜活。

近年呈现在银幕上的记者形象,反应出创作者褒贬不一的微妙态度。比如姚晨此前在电影《搜索》里也演过一个媒体人,这个电视台新闻主编略带些愚鲁和偏执,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在她的推动下(现在的说法叫“带节奏”),某个街头视频引发全社会讨伐,让当事人走上不归路。结合此前导演陈凯歌饱受舆论之苦的经历,媒体人在这部电影里呈现的形象,浑身写着傲慢与偏见。今年有些华语片里出现的媒体,承担的则全是画外音与背景板功能,甚至大量故事情节,都是借由电视台播音员的声音来交代,如同年代戏里的街头报童高呼“号外!号外!”更确切地说,创作者只是把媒体记者当做甚嚣尘上的一种符号。

如你所知,一个做过深度调查的媒体记者是有很多故事的,或许就像安东尼奥尼电影《放大》里的摄影师,无意中拍下的照片,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由此揭开了某个阴谋,这是一个不错的电影开头。在传统媒体式微的大背景之下,不少媒体人纷纷转向,他们笔下的新闻故事也有了走向文学圈、影视圈的更多可能,而作为记者的他们,呈现在银幕上,也应有更为亮眼而丰富的形象。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长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