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走进中学课堂,同济大学开启“苗圃计划2.0”,让更多高中生随时能学

 “同济‘苗圃计划’是指引未来的一盏明灯,点亮了我的专业梦想。”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学生闫东锐,来自东北师大附中,正是因为高中时加入学校的同济“苗圃基地”,从而对汽车萌生了浓厚兴趣,最终梦圆同济。

昨天(11月18日),同济大学“苗圃计划2.0”正式发布,利用信息化平台,把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机衔接,将大学的优质教育带往中学课堂。

“苗圃计划”实施近9年来,已与全国11个省份的31所重点中学携手合作,同济大学已有23个学院参与到这一计划中来。

大学教授进高中,解决“脱节”问题

中学生对大学缺乏了解,报考大学专业存在一定盲目性,这是许多高中生面临的问题;对于大学,则希望基于中学生的成长“过程”选拔人才,而不仅仅是依据高考分数这一个“结果”……面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脱节,大学应当何为?

围绕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同济大学于2011年底开始探索实施“苗圃计划”,致力于为中学生搭建培养兴趣、发现自我的平台,让中学生了解大学文化、大学学科专业,走进大学校园,走近大学教授。

与高中生面对面,同济教授举办各类讲座,指导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其兴趣特长发展。中学生利用假期来到同济大学,参加苗圃夏令营等各类学科活动。经过为期两年半的“过程培养”,同济大学对每一位苗圃学生进行“过程+结果”的全面评价。

“公交化校车与老年社区公交路线一体化设计”“上海市无障碍出行问题研究”“自行车电子刹车提醒系统的研发与实践探究”“中学校园周边交通组织优化”……在2017年同济承办的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特设的“中学生论坛”上,来自曹杨二中、同济二附中的同学们展示了在同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指导下完成的“苗圃计划(交通专题)”课题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

高中生自由组队、凭兴趣自主选题,在同济教授指导下开展创新项目研究,是“苗圃计划”的重头戏。在创新研究中,教授们不以“结果评价”为导向,而是重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情,重在让学生体验科研的“全过程”,以此培育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科学研究能力。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校长吕建对“苗圃计划”深表认同:“同济大学面向高一学生‘选苗’,第一看重的是‘兴趣’,而不是‘高分’,直接参与中学生培养过程,在高三招生选拔阶段,并没有特别规定“苗圃计划”学生必须要报考同济,这体现了同济大学的胸怀,也让中学的学生、校长没了顾虑。 ”    

升级2.0,让更多的高中生随时能学

“‘苗圃计划’实施以来,受到了中学、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和好评,“苗圃计划2.0”将在原“苗圃计划”的基础上,打造适合中学生的线上学科科普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努力实现让中学生“处处能学、时时能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方向。

在对每一个苗圃学生进行全过程培育、记录、评价的基础上,符合同济大学培养目标的学生可获结业证书,表现优秀者可获“优秀学员”称号。这些学生在进入同济大学后,可优先进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获得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的机会,也可优先选择与苗圃阶段的培养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专业方向。

“事实上,同济大学一直具有将大学教育向中学前移的传统。早在民国时期,同济大学就与全国多所优质高中签订《教育合作协定》,当时也有具体的培养计划和培养要求。”黄一如教授介绍,学校现已找到,在上海市吴淞中学和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完整珍藏着当年的《教育合作协定》。如今这两所学校已成为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合作中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庞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