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公共市集菜场开业9个多月后停业整修,网红菜场如何能做到叫好又叫座?

今年愚园路诞生了一个“网红”:愚园公共市集。而公共市集里面的菜场也成为不少人的打卡之地。这个菜场自从今年二月份正式开业以来,迅速斩获上海“网红菜场”的头衔。菜场出自80后设计师张海翱之手,一改传统菜市场的“脏”、“乱”、“味道重”等缺点,在整个菜场的设计上,用不同的马赛克进行拼接,提供干净卫生环境的同时,也让菜场有了“时髦感”。

不过近日不少打卡的网友们却发现,这个菜场处于停业整修中。人气不足、经营一般成为不少人对这个菜场的评价。网红菜场怎么能够叫好又叫座,网上红了,人气也足呢?

打卡网友遇到关门的网红菜场

“这几天依然每天都会遇到前来打卡的人,我只能告诉他等几天再来。”愚园公共市集的保安师傅跟记者说道,市集内的菜场已经停业整修好几天了,但是前来‘参观’的人依然有一些,看来这个菜场网上人气不小。今天一上午就有好几个人过来说想看菜场,看到关着,就又回去了。”

今年2月28日愚园公共市集开业,一下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个公共市集被不少人认为既洋气又有烟火气。

市集共有两层,一层主要是餐饮、便民服务类的小店和社区菜场。餐饮有弄堂老面馆、耳光馄饨等特色小吃店。便民服务小店有价格亲民的顾爷叔修锁、小赵裁缝铺和小吴鞋匠铺等。而菜场就在市集正门的右侧。

整个菜场全部用不同的马赛克巧妙拼接,让并不大的菜场设计感满满。市集二楼由一家舞蹈工作室、画廊和社区美术馆构成。

二楼的泼墨长廊

美术馆内近期的插画展

二楼的一家舞蹈工作室

记者近日两次踏访市集,发现整体人气仍旧不错,无论是馄饨店、面馆,还是二楼的美术馆,都不时有人前来。但是,唯独这个菜场却大门紧闭。

目前处于关门状态的菜市场

据了解,这个菜场近期停业整修,而且是第二次停业整修了。

“这里拍拍照蛮好的,但少了点烟火气”

这样一个网上被热议,并频频引发市民打卡的菜场为何会停业整修呢?

“就是生意不好嘛,开不下去了。”附近做餐饮的一位师傅想不通它为什么会成为网红菜场。

“你说它卖的东西品种也不全,价格也不比附近的菜场便宜,这个角落卖肉,这个角落卖水产,那个角落突然卖冷菜,总之这个布局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这位师傅说,这个以便民为目的的菜场他感觉一点也不便民。“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关了,之前也关过一阵,后来又开了。”

“做的有点失败了,今天开,明天关。卖的东西也太杂了,鱼也有,猪肉也有,前两天连包子都有卖。经常一样东西卖了几天就换了,不卖了。”

一楼的几家餐饮商铺,生意仍较为火爆

回家正好路过市集的苏阿姨也有同样的感受。她住在附近,经常需要穿过市集所在的这个弄堂,但她几乎不在这个菜场买菜。对苏阿姨来说,这里倒不是少了点烟火气,而是售卖的品类不够。“这里东西太少了呀。一次性买不齐的。附近几家菜场,种类多,逛一圈都能够买齐。”

常年生活在愚园路的上海爷叔杨师傅,也很少会去附近愚园公共市集里的“邻菜场”买菜。

“还是更喜欢老菜场,有烟火气,里面的人都认识,能聊天。”背着一台黑色相机在市集里拍照的他,还是更喜欢附近老式菜场的氛围。“但这里拍拍照,确实蛮好的。”

“还是喜欢能讨价还价的菜场”

除了暂停营业的网红菜市场,市集内的其他店铺目前均正常营业。一楼“小吴鞋匠铺”的吴师傅店头,时不时有附近的居民过来,甚至有时候需要排队。

原本在马路对面树下搭个棚,修皮鞋、修拉链、修雨伞的吴师傅,是第一批搬来市集的商户,“今年这里正式开业的时候,还是我剪的彩。”吴师傅说。在他看来,刚开业的那段时间,来这个菜市场的人还是挺多的。只不过后来慢慢变少了。

吴师傅鞋匠铺摊头,一位大爷过来修东西

“你知道的,上海的老年人嘛,买菜都是要货比三家的,还要讨价还价。你说买把小青菜,便宜个五毛钱,那也是便宜呀。”去个零头,送把葱,再家长里短聊上个几句,传统菜市场的生态延续了几十年,无形中烙在了老一辈人的采购习惯里。

在明码标价、统一收银的新式菜场内,摊贩和前来买菜的居民间缺少了以往的联系,也不存在还个价去个零头的习惯性操作。

停业期间菜市场内部

未来:等有了更优质方案后会重新开业

据市集管理方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和菜市场的运营方进行沟通,等待对方提供一个更优质的运营方案,届时再重新开业。

愚园公共市集管理方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自二月份开业以来,菜市场有过两次的经营调整。第一次是装修调整,这次的停业是第二次,主要进行业务模式的调整。

鉴于目前整个上海范围内生鲜菜场行业普遍较难盈利,市集菜市场的运营方正在考虑新增一个线上的功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辐射到周边以中老年人为人口大多数的居民,以及一些附近办公楼里的年轻人。

而在品类上,该负责人说,应该还是维持原来的一个形式。

有的“时髦方式”没有需求只能改变

今年以来,上海不少菜场就进行了改造,引进了不少先进的理念和方式,成为网红菜场。不过这些网红菜场也在不断微调一些内容,以便更接地气。

位于长宁区的九华邻居里·美天安顺菜市场,作为一家便民型的新式菜市场,在整个空间的打造上,采用了更“接地气”的方式。

下午三点左右的美天安顺菜市场

菜市场内的饮品区

负责菜场运营管理的陈晓君从来没觉得这里是一家网红菜场。尽管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是上海第一家拥有“drive-through”功能的菜市场。

“drive-through”这个概念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即顾客无需下车,就可以在商家的窗口进行点餐和取餐。目前在美国,被广泛用于麦当劳、星巴克、以及一些连锁药店等商家。

现在,这个功能已经不存在了。

原先的设想是为了方便周边几座商务楼里白领,下班后开车过来买个菜,全程不需要下车。运行了一年下来,陈晓君发现,实际用这个功能的人并不多,这一块空间就显得比较浪费了。

同时,不同于美国的麦当劳或是星巴克,这类快餐菜单是固定的,“一个汉堡就是一个汉堡,一杯咖啡就是一杯咖啡,吃来吃去其实就那么几样。”陈晓君说。但是买菜就不一样了。每位顾客选购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我要颗白菜,再要颗西兰花,这都是要称重,并且需要员工现场去挑的,没办法在窗口很快完成。”

明码标价的时蔬

除了“drive-through”功能的取消外,陈晓君介绍,菜场外面的这块场地,之前其实是想做成盒马一样,现场买完后当即就可以在这里加工。“但是发现年纪大的人,他们并需要这种模式。他们觉得,‘买来我可以自己烧啊。’”

现在,位于二楼菜场外的这块露天空间,摆放着几排藤椅和一些易于折叠的桌子。并非是买菜高峰的工作日下午三点,这些露天藤椅上也不缺人坐。

二楼露天空间

这里更像是一个集菜市场和居民社交功能的社区。穿着黑色印花棉衣的阿姨正打盹;穿着连帽衫带着帽子的年轻人坐在椅子上用手机看短视频;一对爷孙俩在空地上玩小游戏,累了就坐在了身边的椅子上休息……

“你去了会买,才是成功的菜场”

陈晓君向记者展示了一段菜场早上七点开门时监控拍到的情景:几十位年龄较大的居民提前等候在了门外,准点门一开,跑进菜场进行抢购。装修很精美,那么,里面的东西贵吗?“菜那么贵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呢。买过的人知道这里便宜,所以一早就过来抢了。”

其实,二楼的露天空间,还承担着“食物银行”的功能。每周一至周五的早上九点,由合作的公益组织募集来的临期食品会在这边发放,对象是社区内的一些困难户。“按照居委和街道提供的名单进行分发,名单上的人员可以过来领。”通常,这些食物在当天都会被领完。

一个新式菜场是否成功,用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的话讲,判断的标准其实很简单。“你去那里看了之后,你买了吗?你去了之后买了,说明它是成功的。”

选购商品的附近居民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琼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