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推选出来的社区“民星”出炉

近日,第三届“2019年度上海社区发布十大人物”颁奖活动圆满落幕。经过深耕社区的社区晨报记者实名推荐和大众线上投票,有十位社区“民星”脱颖而出,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社区发布十大人物”荣誉称号。

他们是来自复兴岛居民区的志愿者陆程杨、个体工商户陈琳、湖南卫视《巧手神探》首期“最佳巧手”黄跟宝、“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最美班主任”吴晓云、上海市首届平安英雄和全国政法系统全国先进称号获得者严大地、有奉献和担当的共产党员陈雷龙、安安静静写字的孔子后裔第78代孙孔维文、9年来几乎每周都出去为农民工孩子们上公益美术课的陆原、援藏三年归来的田林三中副校长朱炯、重固镇福泉之声微广播女播音员吴琛。他们是由老百姓推选出来的社区“民星”,为草根代言,凝聚了满满的正能量。

“2019年度上海社区发布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由上海新闻晨报社区传媒主办,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活动颁奖仪式延期举行,由原来集中颁奖改为走进社区。上海新闻晨报社区传媒新闻总监盛丰为获奖者挨个上门颁发奖杯,进一步关心疫情期间获奖者的身心健康,并了解他们在社区里的工作和生活。据盛丰透露,下一步,将启动“社区观察员”项目,邀请历届“上海社区发布十大人物”获奖者以社区观察员的身份回到社区,观察社区,评议身边人身边事。

陆程杨·定海路街道

社区“疫”线不退缩 美化家园不停步

2月8日,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复兴岛居民区实行社区封闭式管理,陆程杨第一个报名成为了道口志愿者,80多个日日夜夜,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没有一天退缩,为外来人员登记、测量体温,从最初的陌生忐忑到熟稔,虽然很辛苦,但他坦言,“能帮上忙,我很快乐!”疫情影响也阻挡不了他美化家园的脚步。执勤之余,陆程杨也不忘继续自己的绿化事业,每天清晨除草、浇水、修剪、栽种,执勤回来还要接着忙活,即使腿上贴满膏药也没有停歇。整个假期,在他的牵头带领下,小区居委所在楼外墙的绿化面貌焕然一新,“这里是小区的‘门面’,人来人往的,绿化美了,大家心情也舒畅!” 

陈琳·江湾镇街道

能手设计爱心椅 志愿之花遍地开

陈琳是虹口区江湾镇街道一位个体工商户,同时也是江湾镇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虹馨志愿者工作室成员。他被授予“全国优秀敬老志愿者”“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上海市农民工先进个人”等称号。陈琳利用自己做防盗门窗的材料设计了22把爱心椅赠送给镇西居民区。陈琳定期到虹口江湾镇敬老院做义工,义务修理门窗、床边护栏;他还为敬老院送去不锈钢餐具、保温餐车、气垫床等。陈琳每月都到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麻风病致残者病区做志愿者,为患麻风病致残的老人免费理发。

黄跟宝·老西门街道

巧手神探展风采 微缩世界有洞天

4月下旬,黄浦区老西门街道的居民黄跟宝有一次难忘的湖南之行。他受邀参加湖南卫视徐晴工作室倾力打造的首档原创手作解密互动体验秀《巧手神探》,并成为首期“最佳巧手”。节目中,黄跟宝为大家展示了与真实乐器声音相差无二的微缩乐器,这仅是他无数精湛作品之一。从湖南回来,黄跟宝自觉进行了14天的隔离,他说:“要让他人放心,也让自己安心。”近段时间,黄跟宝还受邀在各大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有自己的见解,“这不是简单复制技艺,而是要把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状态、方式展现出来!”

吴晓云·彭浦新村街道

封闭管理不封情 日日陪伴一家亲

吴晓云是上海市共康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兼2个班的班主任。自2000年来到共康中学,20年来,吴晓云带过8届西藏班,5届都是中途接班,培养的班干部多人次被评为“区优秀少先队员”和“上海市优秀少先队员”。吴晓云先后获得了“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最美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疫情期间,她日日陪伴着孩子们,录孩子们留校的生活学习视频向远在西藏的家长报平安,是班上70多个孩子在上海的“妈”。共康中学是一所以藏族学生为主、藏汉合校的寄宿制初级中学,也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内地西藏班(校)之一。疫情期间,留校学生按疫情防控需要进行封闭管理,返沪学生进行隔离。这段时间,吴晓云每天都到学校来,时时陪着孩子们。孩子们上网课,她就坐在孩子们看得见但又保持一定距离的教室门口。

严大地·新泾镇

平安英雄从美育  艺术公益水墨缘

严大地是上海市首届平安英雄和全国政法系统全国先进称号获得者,也是国家一级画师。退休前从事监狱美术教育近20年,用书画艺术改造和挽救了近千名服刑人员。疫情期间,严大地宅在家里,创作了一幅幅油画、水墨画作品,以艺术的方式慰籍人心、鼓舞斗志。4月上旬,严大地率领自己创办的“水墨缘工作室”的多位画师和书法家,前往浙江省文成县西坑畲族镇山区村落,并捐款在西坑畲族镇创办党员爱心基金,为当地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和美术爱好者辅导学习绘画和书法艺术,开展艺术公益活动。近年来,他把美术辅导的重点拓展转移到长三角地区缺乏艺术辅导师资的少数民族集聚地,提供免费艺术辅导和美术知识教育,同时开展公益书画培训活动,丰富当地少数民族人群文化生活,得到当地政府和少数民族艺术爱好者的极大好评。

陈雷龙·豫园街道

特殊党费助抗疫 撸起袖子加油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正在老家过年的陈雷龙立即与上海精神文明办公室、上海志愿者协会联系,主动捐赠大量能替代隔离服使用的风雨衣、医用级一次性手套,价值超过10万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陈雷龙拿出1500元作为特殊党费,助力抗疫。在回沪后的居家隔离期间,陈雷龙组织福佑门市场内的党员商户志愿者成立先锋队。隔离期一过,他发动全家三口参与到豫园小商品市场复工复市的志愿者行动中,在市场的出入口严格把关,要求摊位经营户、顾客规范佩戴口罩并每日进行体温测量。此次疫情对陈雷龙经营的雨伞业务影响较大,谈到对未来的期许,陈雷龙坦言“到目前为止还是有点懵的”,但他在疫情初期就向员工承诺不解雇、不欠薪。正是他坚定的态度,使得员工们上下一心,共克时艰,大家都撸起袖子加油干,扩大线上业务。同时,陈雷龙将和东华大学合作研发一款新的产品,“相信不久你们就能在大街小巷看到了。”

孔维文·芷江西路街道

白手起家创煌辉 以艺战“疫”墨飘香

1966年,孔维文出生于安徽农村。祖传的家谱让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孔子后裔第78代孙。他即使无缘高考,也顺利跳出龙门,在沪开创了煌辉事业。2018年他受聘于中央电视台10年书法艺术顾问。作为孔子后裔,中央电视台CCTV山东曲阜举办了他的大型个人书画展。3月初,当得知芷江西路街道的社区工作者缺口罩时,他辗转联系口罩供应商,购买了500个“高价口罩”,捐赠给芷江西路街道,为社区工作者送去“铠甲”。疫情期间,他创作了多幅书法作品为前线白衣战士加油,并参加了徐家汇街道侨联携手上海东吴美术馆举办的《翰墨飘香抗疫情 众志成城战必胜》2020海上书画名家作品展,与众多书画艺术家一起为防疫抗疫助力。

陆原·外滩街道

公益美术幸福力  爱洒农民工子女

“受疫情的影响,很多计划都被打乱了。本计划春节后去学校调研的,现在也搁浅了,更不要说去学校上课了。”9年来,陆原几乎每周都出去为农民工孩子们上美术课,但今年因为疫情一下子空了下来,虽然有点不知所措,但也正是因为这段时间,让她有了更多的回顾和沉淀。这段时间,陆原整理了9年来在开展公益美术课中的精华部分,将16个经典课件汇编成书,希望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收获美术启蒙。由于资助的孩子大都是农民工子女,但随着目前学校的相继合并和解散,对接的学校目前只要两家,但陆原表示,这个项目的启动本就是自发的,是一群人的热爱,只要有一个孩子,她都会一直做下去。“美术是我的爱好,和孩子们相处也是份特别的美好。”这9年的坚持,在陆原心里,与其说消耗的金钱和精力多,她得到的幸福更多。

朱炯·田林街道

援藏三年复三中  线上执教何不同

2019年7月,朱炯的三年援藏期结束,回到了上海后的他,被安排到田林三中担任副校长一职,分管科技、艺术、体育、卫生等工作。对于田林三中,朱炯并不陌生,2002年,刚刚工作的他就是在田林三中任教,时隔18年后,再回到这里也是一种缘分。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于学校来说,可谓是有得有失。”谈起这段时间的感受,朱校长这样说道。所谓 “得”的是,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提升。朱炯表示,因为疫情,所有的课程都需要通过网络教学,这也促使着老师们学会很多现代化教育手段,哪怕是年纪较长的老教师,现在网络用的也是“如鱼得水”。再说“失去”,那便是校园的活力,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也正是如此,复学后,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也要多让学生们感受校园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从日喀则回来后,朱炯也一直惦记着那边的老师和学生,经常线上互动。当然,他更关注的是学校的发展、政策的延续、和教学新举措。

吴琛·重固镇

重固“小妹”微广播 福泉之声有特色

去年底,社区晨报记者采访了离开广播27年的青浦区重固镇“小妹”吴琛,重新走进广播间,使用重固本地方言为百姓播送资讯,受到了广泛关注。4月25日,是福泉之声微广播开播一周年,吴琛走进广播间,为百姓们录制特别节目,讲述福泉之声微广播一年来的发展变化。微广播由一人播音到双主播,再到邀请社区百姓来播,由重固话播音到普通话播,再到线下村居开设广播室,播送内容也比以前更加丰富,贴心百姓生活,节目由每周1档改为每周二、五两档。今年年初疫情暴发,吴琛和蔡兴忠年初三接到领导通知,第一时间返回岗位,1月25日,福泉之声微广播《新冠疫情防控专题系列节目》上线,为百姓们播送疫情防控的信息,让大家做好防范,待在家里,减少外出,避免感染病毒。正如村民所说,老年人看手机不方便,听听广播了解身边事,听听沪剧也蛮好的,茶余饭后听广播成了他们偏爱的娱乐习惯。如今,“你听广播了吗?”已成为重固人见面的问候语,广播已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未来,小广播还将传向更广空间,发挥更大能量。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社区晨报十大人物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