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名画”《呐喊》亮相上海!看展前你要知道的6个小知识

你知道《呐喊》吗?

它是尖叫表情包的“始祖”。根据emojitracker网站的统计,尖叫是世界上第53名常用的表情包。

■图片:Wikimedia Commons

它被BBC称作“世界第二名画”,知名度仅次于《蒙娜丽莎》。

■《呐喊》,1893,爱德华·蒙克,油画,蛋彩画和蜡笔于厚卡纸 图片:挪威国家美术馆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和2019年,东京都美术馆和大英博物馆各自举办了蒙克展。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的《蒙克展——共鸣灵魂之呐喊》更是掀起了排队热潮,蒙克被称为“日本最喜爱的画家之一”。

如今,蒙克展来到了上海,在外滩的久事美术馆揭幕。相比经常“到访”的印象派画家,蒙克上一次的亮相早在1997年,策展人马天真告诉周到君:“希望可以填补一下蒙克近年来没有在公众面前亮相的遗憾”。

■《呐喊与回想:爱德华·蒙克版画与油画展》在久事美术馆举办

《呐喊》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蒙克属于什么艺术流派?这6条小知识,看展前不得不知哦!


Q:这幅《呐喊》是哪个版本?

《呐喊》共有5个版本,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蒙克博物馆收藏的1891年版,奥斯陆国家美术馆收藏的1893年版,以1.2亿美元售出的1895年版,这次展览展出的1895年版画版,还有同样由蒙克博物馆收藏的1910年版。

■ 《呐喊》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红、橙、蓝、绿),1895年蒙克在柏林的利博曼制作

这幅我们能在现场看到的版画,没有油画版本中的鲜艳色彩,而是通过简练的线条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风波永动。画面的下方有蒙克用德语书写的说明:“尖叫。我感受到大自然传来尖叫声”。

■德语的手写体“尖叫。我感受到大自然传来尖叫声” 图片:大英博物馆

虽然是便于复制的版画,蒙克也只制作了30件左右,远远不到上限——原因在于蒙克当时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保留模板。这个版本的《呐喊》,目前留存于世的不到20件,由蒙克水彩手工上色更是仅存一幅。

Q:关于《呐喊》,最常见的误解是什么?

大多数观众在第一眼看到《呐喊》的时候,都会觉得是画中的小人在尖叫。但根据蒙克自己写的说明和自传,这声尖叫声实际上来自周遭的环境。

我与两个朋友走在路上——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我感到一丝伤感——天空陡然间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依靠在栏杆上,累得要死——我望向那些如血与剑一般的火红云朵——望向蓝黑的峡湾与城市——朋友们走远了——我还站在那里,因焦虑而颤栗——我仿佛听到天地间传来一声尖叫,那尖叫声响彻寰宇,经久不息。

倒是应和了当下流行的一句话,成年人的崩溃,是悄无声息的。

Q:画出《呐喊》的蒙克,都经历了什么?

尖叫、绝望、焦虑、忧愁……画出了这些画作的蒙克,完全走出了印象派的遮蔽,形成了个人的风格。

■《焦虑》双色石板印,1896年

这些画的创作时间集中在1895年前后,也是蒙克内心最为焦虑绝望的时期之一。在家乡挪威被嘲笑,出走挪威来到德国又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甚至因为“无政府主义”的原因被撤展。

■《忧愁》四色木版画,1902年

和大多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一样,蒙克的画作最开始不被人理解。评论家称之为漫画、毫无意义的涂鸦,但是蒙克并不怀疑自己的创作,他说:“我的每一笔都在捕捉那些压倒性的情感。”与此同时,“我几乎要疯了——那段时间里对于疯狂的恐惧一直纠缠着我。”

Q:除了《呐喊》,还有哪些必看的画作?

《呐喊与回想》共有5个主题板块,47件版画,6件油画。

在第一个主题板块“生命”,一定不能错过的是蒙克的《自画像》和《生病的孩子》。自画像能让你对蒙克有一个形象的了解。

■ 《有骷髅手臂的自画像》黑色石版印刷于白色陶瓷纸,1895年蒙克在柏林的拉塞利制作

《生病的孩子》是蒙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因为它是蒙克表现主义风格的起步标志。蒙克自称:

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画……这是我艺术创作的一项突破,我在其后的作品,都应该归功于这幅画的诞生。

这幅画在蒙克心中的重要性,也要归因于蒙克对最爱的姐姐索菲亚的怀念,他说:“几乎没有艺术家曾经体会过我在《病中的女孩》里倾注的那种悲痛。”索菲亚在母亲早逝后承担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职责,却在15岁时就死于肺结核。原作创作于1885-1886年之间,展览展出的版画创作于1896年,有三个色彩的版本。

■《生病的孩子 I》三色石版印刷于宣纸,1896年蒙克在巴黎的克洛制作

第二个主题板块“爱”,主题色是淡黄色的“罗马假日”,出现了多位蒙克的恋人的身影。蒙克一生未婚,因为他觉得自己被病魔缠身的家族不适合结婚,也因为他对女性的看法非常复杂——是诱惑者和贪婪者,是贞洁者和无辜者,也是生命赐予者和牺牲者。

■ 《麦当娜》 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红、蓝、黄)于纸板,1895年蒙克在柏林的拉塞利制作

《胸针》的主角都是爱娃·穆多奇,意指“从我心上掉下的石头”,可能是蒙克最为出色的肖像版画。然而,蒙克后来又以《女人头发中的男人头部》为基础,制作了石版画《莎乐美》,穆多奇意识到蒙克某种程度上将她看作“红颜祸水”,决心与其分道扬镳。

■《胸针》,黑色石板印刷,1903年蒙克亲自制作

■《女人头发中的男人头》,三色木刻印刷于日本纸,1896年蒙克在巴黎印刷商勒梅西埃处制作

第三个主题板块是大名鼎鼎的“呐喊”,有一幅《呐喊》,还有两个版本的《焦虑》。

■《焦虑》双色石板印,1896年

第四个主题板块是“忧虑”。相比第二个主题“爱”中呈现的蒙克从爱中汲取的力量,这一部分更多地呈现了蒙克对爱的一些负面看法。有忧郁,有嫉妒,还有吸血鬼,爱确实是复杂的。

■《吸血鬼》,黑色石板印刷,手工上色(粉红、浅绿灰),1895年蒙克在柏林印刷商拉塞利处制作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板块“故乡”,体现了美术史学家们所称的蒙克的“第二时期”。此时,蒙克已经功成名就,获得广泛的认可,精神治疗也有所成效。这幅《护士与床单》,体现了蒙克眼中的女性形象变得阳光了起来,心中的色彩与此同时也变得明亮。

■《护士与床单》,布面油画,1909年

Q:蒙克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只靠一幅《呐喊》,蒙克就当得起“表现主义艺术之父”的名号。表现主义盛行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认为主观是唯一的真实,惯于对客观形态进行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是社会动荡和精神混乱的生动反映。

■晚年的爱德华·蒙克坐在艾克利庄园的画室中 图片:www.munchmuseet.no

蒙克出生在一个宗教气氛浓重、贫穷多病的家庭,生长于后工业现代化、人变成零件的时代,见证了德国纳粹兴起、战火烧遍欧洲的悲剧……事实上,为了保证自己的画不被纳粹得到,他立下遗嘱把所有作品捐献给奥斯陆市政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能在蒙克美术馆和挪威国家美术馆看到蒙克大部分的作品。

■即将在2021年开放的蒙克美术馆新馆 图片:www.munchmuseet.no

终其一生,蒙克用自己敏感的心绪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以及时代对人产生的压迫和压力,并且用艺术去反抗。我们爱蒙克的画,也是因为蒙克表现了现代人类的永恒焦虑,并让我们从中获得了放松。

Q:蒙克的版画值得看吗?

本次展览的蒙克作品以版画为主。版画确实是复制品,但它不仅仅是没有灵魂的复制黏贴。

在依彼得•沃特金斯(Peter Watkins)拍摄的传记影片《爱德华·蒙克》,提到了蒙克的版画实验和对版画的看法——将它们恢复为最本质最朴素的艺术载体。蒙克创作铜版画、蚀刻画、木版画、黑白及彩色石雕画,运用版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版画制作的过程 图片:传记影片《爱德华·蒙克》

有意思的是,鲁迅在晚年也成为了版画的提倡者,有意地“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来扶植一些刚健质朴的文艺”;推动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之父”。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艺术不仅关乎美,更关乎心灵。这便是蒙克的生命力所在。

呐喊与回想:爱德华·蒙克版画与油画展

展期:2020年9月25日-2021年1月3日

参观时间:10:00-18:00(17:30停止入场)

地点:上海市中山东一路27号6楼久事美术馆

票价:118元(全通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毛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