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复旦中学联手打造“长宁区复旦中学哲学教育基地”

复旦中学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建的 “长宁区复旦中学哲学教育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近日在复旦中学淞虹路校区举行。

2020年5月,长宁区与复旦大学签订共同建设复旦中学战略合作协议。经双方共同策划,复旦中学哲学教育基地合作项目去年11月起开始实施。

该项目以兴趣班的形式开展,面向复旦中学学业成绩优秀、学有余力且对哲学感兴趣的高一学生。项目时长两年,每周二下午开课一次,单次课程时长90分钟。课程授课教师均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沈语冰教授、郁喆隽、谢晶、徐波副教授等老师目前已授课7次。

复旦中学教学处主任李凡介绍,第一学期共有22名同学参与。名单是学校在学生自主报名基础上,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养、个性特长、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最终确定。

这份名单并非一成不变。课程工作组制定了一套评价量表,对该班学生进行考评。量表包含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综述、期末研究性学习论文成果展示等环节都纳入了考核范围。

考虑到高中和大学的哲学教育有较大差距,经过反复研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授课团队确定采取模块化、专题式的授课方式。

复旦中学方面专门成立专门的哲学特色班课程工作组负责对接项目开展,包括年级组长、课程助教和图书管理员。其中,年级组长担任哲学特色班的班主任,负责班级全面管理。

在复旦中学高一(3)班焦奕嘉看来,哲学课是“一个吃慢食的过程”。在课上,老师们带领同学一步步深入思考,聆听彼此的意见,展开头脑风暴。

郁喆隽老师开展的“思想实验”让她印象尤为深刻。在这堂课上,同学们围绕“黑白屋里的玛丽”“缸中之脑”“体验机”等话题,发散思维、踊跃发言,再由老师进行梳理。“无论我们的想法多么庞杂,老师都能拉回逻辑主线。”她说。

不少同学们反馈,这门课虽“烧脑”,但氛围却很轻松。“老师们鼓励我们各抒己见,哪怕和老师、同学们持有不同看法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够阐明理由。”高一(6)班的周一凡说,一学期下来,开始逐渐学会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中学的哲学教育主要分布在历史、政治等课程当中,跟大学的哲学教育实际上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希望通过探索,将课程方案、大纲等建立起来,再慢慢过渡给中学老师们,今后的课程开展,会以他们为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助理徐波介绍。 

下一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长宁区将进一步在区域范围内推广该项目。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庞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