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⑦ | 两百年前造的本地老房子重修了:九旬老人居住其中,年底有望亮相开放!

什么是上海的本地老房子?

很多人也许会脱口而出石库门

其实,上海真正的本地老房子是绞圈房

作为上海老建筑的重要代表

它有着比石库门更悠久的历史和故事

只不过,如今上海现存的绞圈房已经极其稀少了

在浦东,我们走进一处刚刚完成修缮并有老人居住其中的绞圈房

本期特邀嘉宾:老建筑保护专家娄承浩先生做客上海会客厅·山海经访谈节目 

位于浦东周浦的顾氏老宅是目前上海保存最为完整的绞圈房,也是目前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本地民居之一。最近,作为顾氏家族的第十五代,97岁高龄的顾梦生老人和老伴相继搬回了完成前期修缮工作的老宅。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山海经》节目,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老建筑保护专家娄承浩先生,他每年都要来此地看看老房子,来听听这位老专家和主持人谈谈山海经,一道聊聊这绞圈房的前世今生。

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山海经节目

重新修缮,老先生喜庆老宅新生

顾氏老宅位于浦东周浦旗杆村,距离市中心车程大约三十多公里。车子行驶在河边时,记者已经能看到老宅,经过修缮的老宅外墙与几年前相比已经有了明显变化。

记者这天去时,顾梦生老先生正在吃中饭,老伴还躺在床上休息。顾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今年虚岁97岁,实足年龄是96岁,按照家谱来算,自己是顾氏第十五代。

据介绍,顾老先生的晚辈们就住在老宅附近,平时他们也来照顾老人起居。在屋外,记者遇到了一位小朋友,原来他是顾氏第十九代。这样算下来。顾老先生如今已经是五代同堂了。

顾梦生老人正在房间里吃中饭

顾老先生表示,他对刚刚修缮完成的老宅很满意,并写下“喜庆老宅新生”几个字“这次房子修缮以后,让我对老祖宗有一个交代了,所以心里也是相当满意的。”

顾梦生老人书写:喜庆老宅新生

据顾氏宗谱和其族人回忆,顾姓乃是当时的“一门旺族”“有高大开间的中堂题名为承裕堂”。据顾氏宗谱,顾家历代勤耕精读、为人诚厚、名人辈出。顾氏七世祖望洋公,字东川,持家有方,立业有成。到第八、第九世,顾氏一门人丁兴旺、富甲一方。到第十一世祖时,就在现在的棋杆村十八组建造了顾家老宅院。

顾氏老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0—1830年),房屋分为先后两期施工,历时8年竣工,先造东半部分,然后再造西半部分。

顾氏老宅建造选址奇佳,位于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之上,这也是被许多老上海所称道的。老宅三面环水,当时河中荷花飘香,宅后翠竹森森,一派江南田野风光;老宅坐北朝南,东南角建有一座青龙桥,东西两侧建有偏房,后面还有可存放农具饲养家禽和家畜的房屋。

经过修缮之后的顾氏老宅

2021年底,因为房屋年久失修,特别是老宅靠近河边出现部分将塌陷的迹象,周浦镇出资对顾氏老宅进行了重新修缮,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还原了老宅的古朴面貌。2022年10月底老宅通过前期修缮验收,2023年1月27日大年初六,顾梦生老人搬回老宅。

百年老屋终得保全,未来有望向社会开放

多年来,有许多老友一直关心着顾氏老宅。一位老友是作家、老报人朱亚夫。朱亚夫曾经在位于曲阳地区的绞圈房住了几十年,1985年老屋拆迁时,他还留下了窗棂(旧式窗户的格子)和门饰视为“镇室之宝”挂在新居之中。正是因为对绞圈房有着深厚的感情,朱亚夫与多位专家学者长期呼吁保护上海幸存下来的十几处绞圈房(数据截至2020年8月),包括顾氏老宅。

修缮之前的顾氏老宅(朱平红 提供)

另一位老友是老建筑保护专家娄承浩。娄承浩每年都要去顾家老宅探访,前不久他刚刚去过,这次是和我们今年第二次去顾氏老宅。

出于对本土老房子的热爱,朱亚夫与娄承浩两位老友合著了《上海绞圈房揭秘》一书,全方位地诠释解读了绞圈房的历史沿革,书中除了有专家尽心挖掘的图片和资料之外,还有曾住过绞圈房的上海人的回忆。在2020年8月上海书展上,上海教育出版社发布了《上海绞圈房揭秘》一书,并引起业内关注。

2020年10月,记者在老宅与张桂仙老人合影(本报拍摄)

记者曾多次来顾氏老宅看望顾梦生和张桂仙两位老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能让人感慨万千。应该说,百年老宅记录了时间的辗转,同时也记录下耕读传家的家族文化。老宅不仅孕育和庇护了顾氏几代人的成长和成才,同时也见证了老建筑的不同的发展时期。在过去的这段历史岁月当中,老宅的每一间房都曾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如作为顾梦生老人的个人诊所,当年的妇女驿站,知青居所等。

修缮之前和修缮之后的灶台(本报拍摄)

据悉,顾氏老宅由棋杆村委整体规划打造,今年年底之前将整体落成并有望向社会开放,具体实施方案目前还在规划当中。老宅除了顾梦生和张桂仙两位老人居住其中,未来还将开辟出顾敬心故居,耕读传家农耕研习基地和家文化研习基地,以介绍上海农耕文化和家文化为主,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

经过修缮之后的顾氏老宅

正所谓“百年老屋,尘泥渗漉,历经沧桑,终得保全。”据顾氏老宅运营方介绍,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栋历史老建筑作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得以完整保留,离不开区、镇、村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值得一提的是,棋杆村18组村民的优良民风、团结互助也对老宅保护起到积极作用,也欢迎专家和社会各界对老宅的保护和利用积极提出建议。

在记者一行离开老宅之前,顾梦生老先生伏案写下“向新闻晨报·周到读者问好”。在此,我们也祝这位五世同堂的老人能在老宅当中安享晚年。

顾梦生老人书写:向新闻晨报·周到读者问好

“留房留人”是很珍贵的

娄承浩:老建筑保护专家,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原档案室主任、副研究馆员,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理事,与他人合著出版《上海建筑》《老上海经典建筑》《消逝的上海建筑》等。

近年来,我一直在老房子保护方面呼吁“留房留人,才能传承文化”,因为“留房留人”是很珍贵的。在上海来说,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老房子留下的还是不少的,但是老房子里面,原住民还能留下来的案例是极少极少的,顾氏老宅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娄承浩在查看顾氏老宅早期示意图,并提出修改建议

我每年要来顾氏老宅看看,为什么呢?因为这栋房子在上海的绞圈房当中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其次,顾梦生老先生是顾氏的第十五代,今天仍然居住生活于此。我70多岁,顾梦生老先生90多岁,我每年要来这里看看,我和顾老先生成为了忘年交,正是因为我们对老建筑的共同热爱。所以,在上海要了解绞圈房,一定要到旗杆村,到顾家老宅来,你一看就能知道什么是绞圈房。

在顾氏宗谱中,顾梦生老先生属于第十五代

对绞圈房,我有深厚的感情

朱亚夫:作家、散文家,现为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担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

我从小出生于上海绞圈房,我家的绞圈房建于1860年(清咸丰十年),因此对绞圈房有深厚的感情。一方水土造就一方建筑,绞圈房是上海历史的活化石,是真正具有本土风貌的特色老房子。早在明末清初,上海地区就有了绞圈房子的民居建筑,以后遍布上海城乡,因此绞圈房曾有过辉煌历史,是上海开埠前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民居。绞圈房子不是官宦人家的庭园建筑,也不是商贾富户的深院豪宅,而是当时中产阶层的小康之家,因为本家几代人同居而显露出大宅门的气势。

绞圈房因为本家几代人同居而显露出大宅门的气势

绞圈房有三大特点:四面有房,绞圈而建;左右对称,庭心居中;特色构件,匠心独具。顾氏老宅是上海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经典绞圈房,刚刚完成前期修缮,保留了具有上海本地建筑特色的构件,如腰沓门、戗篱笆、墙门等。最近,我向顾老先生捐赠了“快乐老记摄影展”的参展作品《趴在腰沓门上浦东阿婆》。

《趴在腰沓门上浦东阿婆》(朱亚夫 拍摄 )

朱亚夫向顾梦生老先生赠送摄影作品

我曾写过一首《咏绞圈房子》的诗,以描写上海的绞圈房子的乡土风情:

俯瞰绞圈似米斗,河边翠竹鸟啾啾。黄篱斑驳深庭院,清荷弄影泛扁舟。家犬倦卧墙门间,阿婆闲话客堂头。厢房时闻稚童声,百年老宅披锦绣。

各位市民朋友,侬是否关注绞圈房?侬对绞圈房这样的本地老房子保护和利用哪能看?欢迎在读者评论当中与我们一道分享。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往期节目: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① | 对话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亮相央视,好戏勿断,就想让侬欢喜!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② | 电影学者解读《中国乒乓》,带来独家“彩蛋”,主持人流泪观影,太感人了!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③ | 和复旦教授兜兜逛逛大学路,未来周末有望变成步行街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④ | 梅花樱花桃花,你能分得清吗?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⑤ | 网红马路永康路有啥大变化?当年“咖啡三巨头”影响定位,迭代更新的小马路会更精彩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⑥ | 黄浦江畔的“温度计”不见了,背后有段上海城市工业记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