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墨的和做墨的人越来越少,墨锭却几乎没涨价-非遗传人讲述墨的诞生 笔墨宫坊打造“非遗”新体验

在“提笔忘字”的时代,笔墨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曹素功制墨技艺第十五代非遗传承人夏飞告诉记者,如今墨变得越来越小众:用的人少了,做的人也少了……一块墨锭的“诞生”往往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但却几乎没有涨价。如何把笔墨文化及非遗技艺的传承发扬下去?近日,正式开业的笔墨宫坊或许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常设了“非遗手作坊”“笔墨文博区”等空间,让更多人近距离“直击”笔墨的制作,看到数百年流传下来的珍贵收藏。

一块墨锭的“诞生”:

经过“千锤百炼”

和数月的时间翻晾

第一次见到夏飞是在杨浦区笔墨宫坊的制墨手造间,我们隔着一个玻璃,他在里面虽然穿着短袖,额头上却微微出汗,拿锤子捶打一块墨胚,又把锤好的墨胚放到案板上反复揉搓……双手早已被墨染成了黑色。

第二次记者采访夏飞,提及当时在一旁看他做墨的过程,夏飞表示“毫不知情”,一心制墨的他完全没注意到有人在看,“做墨的时候脑子里真的什么都不想,就是眼前这一块墨,细不细腻、有没有大颗粒。”

作为曹素功制墨技艺第十五代非遗传承人,今年42岁的夏飞已经跟墨打了15年的交道。

他年轻时选择进墨厂、学做墨,最大的吸引力就是“非遗”这块招牌,“那时候觉得非遗嘛,能一直传下去,做得久。”从学徒到非遗传人,夏飞对待制墨这项工作,始终“小心翼翼”,他说,别看这一块墨可能不值钱,但却十分“娇贵”。

说起海派制墨业,其根是徽墨,曹素功本身是徽墨四大家的第一家,制墨讲究选料严、配料精、和胶匀、捣杵透、搓汰细、压模巧、脱模平、翻晾勤,尤其以“轻胶万杵”而著称。虽然科学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但到目前这种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仍然是无法替代的。

夏飞介绍,一块墨锭的“诞生”,至少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制墨从原料配制到成型装饰,一般要经过点烟、和料、制作、翻晾、描金等数道大工序,夏飞主要负责的就是制作的环节。

“骨胶称好后加入油烟放入专门的机器搅拌,搅成型后就是第一道程序的墨胚,然后再放到翻滚机把墨胚里块状的东西夹碎,静止1到2天,把水分蒸发掉一些,接下来就是把它上锅蒸软放置备用。”夏飞每次做墨时,需要提前把墨胚放到蒸箱再里蒸一遍,接下来就到了反复捶打墨胚的环节,“锤子有六七斤重吧,一天差不多要锤上几千下。”

之后就是用手搓揉,这一过程是为了让墨更细腻,然后放入墨模中,放置片刻后进行修墨边的工作。

当记者以为到这里就大功告成时,夏飞却说,这才是完成了定型,接下来的翻晾阶段才是决定一块墨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对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有很高的要求:“太干燥了会裂开,太潮湿又容易发霉,所以最好就是不通风,保持自然晾干,冬天干燥时要放加湿器、夏天炎热潮湿则要开除湿。”夏飞说。

一般来说,一两的墨锭要晾上1到2个月的时间,半斤的墨锭要晾上6个月,像是一斤重的要花上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为越大水分散发得就越慢。

尽管有了十多年的制墨经验,夏飞却说能保证95%的成功率已经很好了。

越来越小众化:

做的人少,用的人也少了!

但墨锭几乎没涨价

什么人能胜任制墨这项工作?夏飞总结:不怕重复、有力气、心要细。

当问起现在有没有带徒弟时,夏飞告诉记者还没有,“年轻人大多数都不愿意做,怎么说呢能理解吧,这个活是很累的,身上经常弄得很脏,那人家肯定想去干轻松的活呀。”

说到这,夏飞还跟记者讲了一个“尴尬”的故事,虽然他每天结束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洗澡,不过洗掉了颜色,味道要两三天才散去,“我是习惯了的闻不出,但有时候去外面坐公交,人家坐你旁边,闻到这个墨的怪味就起身换了个位置,哈哈还蛮尴尬的。”

此外,他认为墨这种东西其实越来越小众化了,这个小众化,不只是从事制墨的工匠少了,更重要的是用墨写字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少了,是整个市场“缩水”,“用毛笔写字才会用到墨锭,或者一些专门画山水画的,要么就是爱好者会成套去收藏。”

虽然墨锭成了一种小众化的产品,但价格却没想象中高,记者在笔墨宫坊文创区看到,普通的墨锭几十元钱就能买到。

笔墨宫坊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墨锭几乎没涨价,墨水涨了一些些,其次就是年份久的老墨会更贵。”

积极尝试:

让游客“直击”

非遗工艺、体验手作、看珍贵笔墨

“曹素功”“周虎臣”这两个中华老字号都创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而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也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技艺。

如何把老字号做出新花样,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体验,新建成开放的“笔墨宫坊”也许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笔墨宫坊是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配合城市改造、厂房动迁后的一次实现“华丽转身”的探索实践,将非遗+文博、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结合起来,全新打造的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三年前,因为厂区面临拆迁,这两项国家级非遗差点离开上海。不过,就在3月18日,两家老字号正式落户新家——上海杨浦文创园区的笔墨宫坊。

全新的笔墨宫坊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除了可以继续生产,还多了展示非遗文化及珍贵藏品的功能。其中设置了“非遗手作坊”“墨模宝库”“笔墨文博区”“艺术交流中心”“文创空间”“大师工作室”“休闲互动吧”等功能性区域,面向市民开放。

像夏飞一样的工匠师傅们直接“现场办公”,与观众仅一窗之隔,来这里参观的人,可近距离“直击”笔墨制作的流程。

来这里还能看到珍贵笔墨,在“墨模宝库”内,陈列了近万副明清传承而来的墨锭模具;“笔墨文博区”里,可以看到包含皇家笔墨、名家笔墨、红色笔墨、书画笔墨等文物展示,还能见到镇馆之宝“最大的如意墨”和“最长的狼毫笔”。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到手作坊化身“匠人”,亲手体验制作一锭属于自己的墨,在墨面上绘出喜爱的文字与图形。

记者获悉,笔墨宫坊今年还入选了首批“社会大美育课堂”。希望将非遗与研学结合起来,陆续开展各类研学体验活动,让大家更多地学习、了解非遗文化,也让非遗“触手可及”。

小贴士

笔墨宫坊

地址:杨浦区军工路1300号合生茶岸文创园16栋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15: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除夕及初一闭馆

门票:98元/人,70岁以上老人

免费电话:021-51601812×8888

晨报记者 杨婷婷 摄影报道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