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邻里中心等嵌入式新建一批老年教育学习点-上海构建老年人“15分钟学习圈”

在过去一周里,晨报记者分多路走访了上海数所老年大学。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被老年学员的学习热情感染之余,也发现了一些共性现象和背后的问题。

在上海,共有5所市级老年大学。此外,各区和街道也大多设有自己的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但随着上海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显然还是难以完全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因此每年老年大学招生季都会出现课程“秒杀”的现象。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根据上海市教委印发的《2023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终身教育工作要点》,新一年里将会持续推进老年大学倍增计划,计划完成新增5所区级老年大学以及一批高校老年大学的任务,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或举办老年教育。

必须看到的是,在上海逐步迈入老年化社会的同时,老年教育却还是一种处于发展中的业态,这导致它势必会面临所有发展中的问题。从整体而言,提升老年教育品质的关键在于提升社会重视度,并持续加大扶持力度。

科学选址,打造“15分钟学习圈”

有关专家指出,老年大学倍增计划主要是指“鼓励各区新增1所新型老年大学;鼓励高校开办老年大学,面向社会上的老年人开放。同时鼓励已开办的老年大学扩大招生规模,增加老年教育学位。”

据悉,全市目前已有11所高校开设老年大学,还有一批高校老年大学正处于筹备阶段。

为进一步增加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上海市还将围绕“15分钟生活圈”建设,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邻里中心等嵌入式新建一批老年教育学习点,让老年人在步行可以到达的地方也有专门的学习点,努力打造“15分钟学习圈”。

上海师范大学终身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刘雅婷曾对老年教育点位布局的空间均衡性进行了分析,她发现市区绝大多数公办老年教育机构与居民区之间的平均距离在1000米以内,但部分郊区则呈现出了2000-4000米之间的范畴,并且分布密度远低于中心城区。

“上海的老年教育资源空间可及性总体较为理想,但在区域间呈现了均衡性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逐次递减的状态,若要达到相对均衡的资源供给状态,需要进一步增强老年教育点位选址的科学性。”刘雅婷表示,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老年教育,这将与公办老年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空间互补格局。

刘雅婷的这一观察,和打造“15分钟学习圈”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而打造“15分钟学习圈”的前提,在于打破对于老年教育固有的思维和认知。

目前整个社会对老年教育的认知过于狭隘,一提及老年教育就是老年大学。事实上包括图书馆、科技馆等场馆大多已向老年人免费开放,还提供讲座类课程,这增加了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增加了老年群体教育资源选择的灵活性与便捷性。

刘雅婷还提到,养老院同样是老年教育的重要载体。“多数居民区周边均布设有养老机构,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发展,不少养老机构已实现了‘养教结合’提供老年教育的模式。这一模式为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了讲座、兴趣班等学习资源,帮助老年人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积极的心态。”

在刘雅婷看来,要多资源、多渠道拓展老年教育的供给形态,从空间公平视角上思考各类老年教育资源如何科学选址、布局,从本质上解决老年教育的“一位难求”问题,让终身教育资源真正惠及每一位老年人。

让老人获得相对均等学习机会

上海社科院城市人口所人口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于宁同样也注意到了全市层面教育资源结构性不均衡等问题。她认为,老年教育应当充分考虑人口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完善优化资源配置。校区的布点、师资的配备、课程的设置,都要更精准地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匹配。

“整体来说,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更充足,而且非常优质,郊区则相对薄弱。”而且,随着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心城区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持续导出到郊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又陆续迈入老龄阶段。因此,郊区对老年教育的需求也不可小觑。

“事实上,现有资源即使不再增加,本身也还有优化空间。加之上海还在不断增加老年教育方面的资源投入,两个方面共同结合,会使得‘教’和‘学’的需求匹配度达成得更好。”

如何优化?于宁举了个例子。中心城区经常开展的一些优质教育活动,也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输送到郊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让资源流动起来。“比如说,面向郊区某个教学点,组织中心城区的若干教育机构轮值排班,每周由一所教育机构提供一次教育资源结对输送。对于中心城区输送方来说,各单位可能是几个月才轮值一次,工作量可控可调,可以承担;对郊区教学点来说,却能每周都获得一次与中心城区相同的教育活动。投入产出比明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也有所改善。”

在学习过程中,相对而言,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学习的障碍越少,也更容易自己找到学习资源。基于这一现象,于宁建议,学习资源的配送要尽可能下沉。“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自主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也较弱,求助范围可能仅限于所住的社区。”老年教育的管理者应当主动将学习资源下沉到居(村)委甚至小区,送到老人的“家门口”,让老人获得相对均等的学习机会。

问题1

学习点增多的同时,师资配套是否能跟上?

有关专家介绍,目前老年教育已经建立起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及志愿者队伍等3部分组成的教学队伍。其中兼职教师数千人,这也是目前老年大学教师队伍的主力。兼职教师的来源比较多元化,退休和在职的高校或中小学教师,包括有一技之长的人员都有机会担任老年大学的兼职教师。

为了保障兼职教师质量,上海还在全国首创了兼职教师注册制,兼职教师上岗前需要先进行注册,包括信息录入和专业培训,拿到注册证书之后才可以上岗;志愿者队伍主要是由老年大学毕业的学员组成的,甚至有些特别优秀的学员,还可以成为兼职教师。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老年教育的蓬勃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加入到老年教育兼职教师和志愿者队伍中来,不断丰富老年教育的师资力量。

问题2

很多老年学员不舍得毕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老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对此有什么对策?

“老年学员不舍得毕业,充分说明了现在老年教育是成功的,对老年人是有吸引力的。但现在的老年教育秉持的还是一个普惠性理念,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老年教育。”有关专家指出:“对于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老年人,我们鼓励他们或者转为老年大学的助学志愿者,帮助老年学员一起学习;或者鼓励学有所成的老年学员组建老年人自主学习团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辅导。”

目前全市的老年人学习团队已经有近万个,在组织老年人自我学习,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部分优秀的学员还成为兼职教师,将自己的所学辐射到更多的老年人。

当然,为了确保有限的老年教育资源覆盖到更多的老年群体,一些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也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比如规定每个学员只能选修一定数量门类的课程,避免资源的过渡集中。客观来讲,老年人不舍得毕业,也反映了老年人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需求,确保老年教育能够覆盖到更广大的老年人群,关键还是要进一步增加老年教育的供给,让老人也能时时、处处享受到老年教育的资源。

问题3

老年大学的开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瓶颈?

上述专家表示,眼下老年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其实还是发展中的问题,比如课程体系结构比较简单、师资力量缺乏、专职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总来的来看,老年教育的发展还是处于一个成长期。

“上海的老年教育在全国是领先的,它实际上是到了一个平台期,要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再跳一跳,可能就需要一些体制的完善。总的来说,提升老年教育质量最关键的是需要社会进一步重视起来,加大扶持力度。”

问题4

有没有成熟的品牌和好的发展思路值得借鉴?

上海社科院城市人口所人口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于宁认为,对于教学机构来说,开展老年教育,在关注学员需求的过程中,还要找到能够去深入研探的领域,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品牌。

于宁介绍,循着这个思路,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已经在老年保健学科领域和舞操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每个领域都开设了系列课程,非常受学员的欢迎。

不少老年学员患有慢性疾病,希望通过保健锻炼来提升自身的健康状态,改善缓解疾病的症状。针对这一需求,学校在老年保健学科领域进行了探索。从最早的中医保健课程,逐步深耕拓展,现在已经开设出中医保健、心理保健、常见病防治、食疗药膳、推拿、针灸等等,甚至还有更高阶的中医保健提高班。

舞操学科领域也是从健康需求的角度发展来的。考虑到老年学员当中,女性学员更多,对于舞蹈学习的需求也比较强烈,于是,学校将舞操学科也纳入了建设特色学科的轨道,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开设了民族舞、交谊舞、健美舞、通俗舞、健身操、休闲操、排舞健身操、时装、形体、中老年芭蕾等课程,成为一个非常系统完整的特色学科。

对于各类老年教育机构来说,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结合自身优势专长来形成特色、形成品牌的做法,显然值得借鉴。

晨报记者 沈坤彧 何雅君 荀澄敏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沈坤彧/何雅君/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