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思政课”如何做深、做实?虹口教育这样乘风而行

裁剪一张方格纸,体会保护生态的价值;开展一次生活满意度调查,感悟共同富裕的内涵;讲述一段“商船迷航”的故事,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描绘一幅“未来中国”的图景,振奋民族复兴的精气神……来自虹口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分别进行了创新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片段展示。

日前,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虹口区教育局、虹口区教育学院主办的“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虹口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展示交流活动暨虹口区教育局与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约仪式、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虹口区)启动仪式在复兴高级中学隆重举行。

活动现场,举行了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虹口区)启动仪式,虹口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正式启航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新的远征。

活动中,虹口区教育局与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署了结对共建协议书,共同探索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路径与策略。虹口区教育局与虹口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同揭牌“百场科学家大讲坛”,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

提高思政课堂亲和力、吸引力
讲深讲透讲活“大道理”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既要真正把思政课堂讲活、讲出彩,又要体现出不同学段之间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怎样上好这样的课?

“我们把水资源总量设计为100个方格,让学生按照海水、淡水、可用淡水的量,依次裁剪方格,当孩子们看到手中的方格逐渐减少,就会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进而内生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的童欣、董冰、张心怡三位老师通过有趣的操作活动,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埋进孩子们的心田。

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的董晴、沈春梅通过调查、“词云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含义。复兴高级中学的汪玥老师以“银河号”商船迷航事件为引子,让学生在思辨与讨论中明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顺教授的微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这四节“鲜活”的思政课堂片段,寓引趣、激情、启思和导行于活动之中,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指导,重视师生有效互动,老师讲的“有声有色”,学生学的“有滋有味”。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校长王莉韵说:“一堂课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怎样创设情感情景等,是我们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的关键,因为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中感受,才能让思政课有内涵、有分量、有深度。”

 

“六个一百”,加强家校社紧密衔接,集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这是一门社会大课、在于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大、做实“大思政课”,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让校内思政小课堂与校外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启迪和方向指引。+

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王磊说:“‘大思政课’建设必须要打破校园围墙,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虹口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们以‘大格局才有大作为’的潮头意识,推动资源融合、集聚,打造‘六个一百’,即百位党员话初心、百名劳模进校园、百场科学家大讲坛、百场文化学者大讲堂、百名达人在社区、百校进百馆,实现形式创新、内容拓展。”

2020年,虹口区教育局与文旅局签订了红色资源共享备忘录,充分发挥虹口“文化三地”优势,开展了行走的虹课程、红色戏剧进校园等特色项目。今年以来,虹口区进一步与上海市美术馆、科技馆等场馆建立合作机制,推进“一周一校一馆”,形成系统化的协同育人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