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碰撞艺术火花,舞蹈剧场《方舟》彰显女性艺术家的力量与思考

人群里,有男人和女人,他们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在灯光下起舞,相聚又分离。你会看到诸多挣扎,在关系中碰撞的人,以及我们面临的生活本身。

14日,由谢欣舞蹈剧场出品,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联合制作的舞蹈剧场《方舟》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进行试演。

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编导在上海碰撞出艺术的火花,彰显当代女性艺术家对人生与世界的洞察与思考。据悉,该作品后续将于12月22日-24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正式首演。

东西方两位女性艺术家的人生体悟

舞蹈剧场《方舟》由《此船由我建》和《最后的幸存者》两个作品构成。前者聚焦夫妻亲密关系,后者则更加关注人的自我认知与感知世界间的碰撞。东西方两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编导,从不同的女性主体思考出发,为广大观众带来了她们各自对人生的体悟。

由新锐编导龚兴兴创作的《此船由我建》以“船”为喻,从两性亲密关系出发,透过夫妻关系在不同处境下的各种侧面,解读人性的本质以及社会与人的关系。

在爱情、婚姻、生活中,个体自我的追求与亲密关系中的妥协似乎构成了一对永无止尽的矛盾。编导将夫妻构建家庭的过程比作建造一艘船,在克服冲突,找到救赎与共容的方向后,最终同舟共济,驶向远方。作品中巧妙的软景设计,以及舞蹈肢体与梯子等道具间富有寓意的编排,将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与共济外化于舞台之上,引人深思。

不同于龚兴兴作品中对人际关系的关注,此次试演中展示的作品《最后的幸存者》则更加直指人心地去思考深层的、原始的、本能的人类情感。在作品编导、德国艺术家西塔·奥西莫看来,人们在认识自我和感知世界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正因为这种偏差,使我们在生活中跌跌撞撞,遭遇坎坷。但同样也是因为这种偏差,激发了人的创造力,去克服外部世界的险阻与自我内心的困惑,成为那个最后的幸存者。

编导富有张力的舞蹈动作编排,配合舞台上复杂而聚焦的灯光变化,将火一般的能量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作品独特的视觉美感、气韵律动与舞台能力,让观众透过肢体动作的表象,深入理解和感受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力量。而作品的配乐则营造了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张感,使观众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令其感受到自己体内蕴含的能量和头脑中不断迸发的灵感,切身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

谢欣舞蹈剧场创始人谢欣在采访中说,委约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艺术家进行创作,也是表达了多元包容与实验探索的艺术态度:“我们一直都在往前探索一个中国当代舞团能抵达的包容、质感与高度,希望观众看我们的每一次新作都更爱上剧场和现代舞的多元。”

于是转身向光明走去

作为国舞剧场的联合艺术家,谢欣及其舞蹈剧场的每一个新作品都会在国舞剧场进行合成和试演,并邀请观众一起探讨,这已经成了这里的默契与惯例。

此次《方舟》亦是如此,主创团队耗时6周在国舞剧场完成创作合成并迎来试演。一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观众们意犹未尽,在交流群里继续分享着各自的观后感。一些柔软的、感性的文字,代替舞者讲出了藏在每一寸移动背后的深意。

灯光最喜欢的是结尾的留白,当情绪还在弥散,眼见着舞台上那一波一波缓缓涌动的灯光映射着内心对人性的叹息。整个舞台非常简单,但灯光师能用简单的元素配合着舞者的行动在舞台视觉上带来不同的氛围,让舞台上的晕黄出现夕阳的美感。——Better

尊重事物发生后的本能,本身就是一种活着的趣味。享受每一种可以激发巨大能量的状态,是一种智慧。一些群体记忆,一些跌撞的审视,一些关于极限的追问体验,最后一个站着的人。——Sukey

舞蹈开始的部分循序渐进。当所有舞者于红色灯光下冷漠地在舞台左前方凝视着右后方的个体,那一瞬间的寂寥和对立击中了我。那个孤独的身影,他有如何的转变,他会怎么样的疑惑一直在我脑子里盘旋,直到最后我看见他自人群中向光明冲出,我约莫获得了编舞给我的答案:最后的幸存者,并不一定是真实厮杀笑到最后的人。而是在这个浮华世界里摸爬滚打,经历了被众人裹挟、他加入的迷茫后,逐渐找到了自己。无论人潮流向何方,他都坚定往自己的光明而去。—— 一个🥦开四份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