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春天的盛会!从上海赴京的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哪些建议?丨2024全国两会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

上海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已经抵达北京,肩负职责使命,带着殷殷重托,共赴春天的盛会。过去一年来,代表们认真调研、精心准备议案和建议,开启担当履职的新征程。

代表们今年关注哪些话题?在出发之前的采访中,晨报记者了解到,健康医疗、文化艺术、科技教育、营商环境……都是代表们关注讨论的热词。

健康医疗:守护“心灵窗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保护眼睛健康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身为眼科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表示,自己首先关注近视防控问题。

他了解到,近年来,我国近视防控取得了重要成果,国家和各省市采取了很多措施,这项工作一定要继续做下去,将加强近视防控的相关措施落地落实,进一步降低近视发病率。

同时,范先群也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希望提高健康期望寿命。他告诉晨报记者,根据2023年7月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78.2岁,但健康期望寿命是68岁,这当中有十年的差距。“我们希望提高健康期望寿命,让老年人有质量地生活下去,不但要长寿,而且要健康长寿。”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丰的关注点同样聚焦“老年人”与“视力”问题。他介绍,不少老人发现视力模糊时,已经患上老年性黄斑变性。这是一种眼底疾病,需要终身打针治疗,每针的费用高达三四千元,但眼下医保只能报销九针,后续全靠自费。

李丰认为,这些患者需要更完备的医疗保障。因此他将提交相关建议,突破“九针”的报销限制,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助力。

文化艺术:挖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让中国声音唱响世界

“惠民的文化消费非常重要,能让更多老百姓走进剧场、走进演绎空间,欣赏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对晨报记者说。

今年,他带去北京的建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关于文化惠民,以及关于中国式歌剧的海派探索。“是建议也是探讨。”

观看演出是一种大众消费。许忠注意到,目前国内的大剧院已经造得非常多,相对而言,中小型艺术空间还偏少。因此他希望,能在全国推广中小型艺术空间,让更多老百姓和群众能走进这样的艺术空间,欣赏到好的音乐和好的歌唱。

让观众欣赏到海派风格的高质量演出,也很重要。许忠介绍,当前,中国歌剧的海派探索是上海歌剧院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在努力地挖掘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让中国声音能够很快地唱响世界。”他告诉记者,2024年,上海歌剧院的演出任务排得非常满,舞剧《永和九年》、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都要进行全国巡演。包括今年的经典歌剧——和英国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蝴蝶夫人》也将于今年8月在上海大剧院进行首演。

他还提到,位于浦东新区世博文化公园内的上海大歌剧院项目已具雏形,建成在即,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不同的歌剧艺术形式向上海市民和全国热爱歌剧的观众展示。”他说。

科技教育:为“科技强国”发声,呼吁弘扬教育家精神

“我国的技术研究水平不断在提升,但是技术研究成果距离企业的生产需求还存在鸿沟和距离。”

面对晨报记者,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直指他发现的问题,并且提出,希望国家加大力度,把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成果变成企业和社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

去年,作为初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黄勇平围绕“科技创新”总共提交了5份建议。今年,他继续为“科技强国”发声,为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支招。

“这里,我们需要去做几件事。第一,填补基础研究与产品之间的鸿沟需要转移转化资金的支持。基础研究费用中没有包括这个部分的研究,而企业在看不到生产效益时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资金,能撬动一些社会资本,以及各方面的社会投入,来保障转移转化。第二,我们需要一些转移转化的人才。他们和基础研究人才不一样,需要具备各种能力,能和企业沟通,也能和技术研究人员沟通,他们是桥梁型的人才,他们的工作应该得到承认。第三,我们也鼓励企业,真正地把一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用在企业,把产品不断地迭代升级。”这是黄勇平的呼声。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告诉记者,作为来自高校的代表,教育领域的问题是她关注的重点。去年全国两会,她曾就“提炼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提交过建议。今年她准备继续提出“大力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建议。她的另一份建议聚焦“加强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希望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营商环境:期待出台更多支持政策,为中小企业赋能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今年继续关注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这是老百姓特别期待的,老百姓期待资本市场能够越来越好。”

 今年是樊芸连续履职的第17年。敢于直言的她,被媒体亲切地唤作“犀利姐”。针对部分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一些困难,樊芸初步拟写了多件建议,希望中央和地方出台更多相关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今年,有关民营经济立法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樊芸认为,讨论民营经济立法、讨论民营经济发展,要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结合起来,如果不谈国有企业的改革,很难谈民营经济如何深化改革、政策如何落地。“在反映政策很多但是最后一公里难以落地,这需要破除一些误区问题。“她提出,应当消除错误观念,因为只有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才能体现公平竞争。”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