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出国门 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小剧场音乐剧的行业生态和发展脉络(二)

在近些年涌现的诸多小剧场环境式驻场音乐剧中,2022年9月首演的《翻国王棋》算是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首演仅3个月,该剧就收到了韩国戏剧厂牌Never Ending Play购买版权的意向。

2023年2月正式签订合约后,该剧目前已经进入韩文版制作阶段,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在首尔大学路上演,盈利模式将采用版权输出+票房分账的形式。这也是国内首次实现原创音乐剧的海外版权输出。

中国原创音乐剧正在陆续“出海”

《翻国王棋》热演的时候,恰好Never Ending Play出品人也是音乐剧导演的吴世爀在上海执导另一部音乐剧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工作之余的一次观演,让他深深被这部作品吸引。“大概是出于我们亚洲观众对于挣扎、梦想、内在的压力等方面相似的共情,以及以北欧神话为嫁接的剧情本身也填补了韩国音乐剧市场在这一题材上的空白。”回顾被海外创作者“看中”的原因,《翻国王棋》总制作人、“魅鲸文化”创始人王作文这样总结道。

在《翻国王棋》之前,“魅鲸”最先制作的环境式音乐剧是《灯塔》,题材上也距离中国观众较为遥远——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英格兰人迹罕至的海岸一隅。从2021年6月首演至今该剧在上海已经演出600多场,算上武汉和成都的分馆,共计演出超过1100场。

去年开始,“魅鲸”还着手将这部原创作品译配成了英文版,邀请3位伦敦西区的演员出演。“作品本身讲述的故事背景,就是与英国文化息息相关的,找英国的演员饰演最合适。”4月2日《灯塔》全英文版将会在新空间长期驻演三个月左右。

“一直以来我们都只是把出海当作一个愿景,怕太强求会用力过猛。于是先想着把本土的市场服务好,时机到来的时候就水到渠成了。《翻国王棋》是出海的第一次尝试,《灯塔》是启用外国人演员的第一次尝试,一切都为了探寻更多的发展路径,给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小剧场业态。”

同样开始走出国门的,还有“瞳剧场IRIStage”原创、“一台好戏”联合出品的民国风音乐剧《蝶变》。今年,“一台好戏”将在韩国成立首个海外分社,与Never Ending Play联合出品制作该剧的韩文版,将这部取材于上海愚园路往事,展现老上海风情的作品带到首尔大学路。

“成立海外分社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卖掉版权,而是要负责韩文版的核心制作,比如搭建主创团队和演员阵容、把握剧本内容和中式美学的呈现。韩方会负责剧本译配、编舞和音乐等方面。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全程确保作品能够传达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而不是一个流于表面、存在在外界刻板印象里的中国。”“一台好戏”创始人汉坤在采访中介绍道。

目前,该剧将于今年7月20日至9月22日在首尔大学路TOM2馆上演。“不只是中文原创,还是中国故事,如果这部作品能够把原汁原味的中国讲给海外观众听,还能获得市场认可的话,就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开始。”

如何延续“长期驻场”演出的生命

制作长期驻演项目,如何保证戏剧长久的生命力始终是一个课题。

在大热剧目之外,“一台好戏”也有过一些经历市场检验后及时收官的项目。比如话剧《你好,我找Sm ith》原本是上座率非常可观的剧目,但由于场地只能容纳60人左右规模的观众,即便满座,随着运营成本的提升,也会出现“每演一场就会多损失一场”的现状。

于是汉坤和团队决定在今年1月,在它依旧很辉煌的时候关停驻演,以巡演的形式在其他城市的剧场空间继续延续它的生命。“当然这个剧场空间的特点就是这样,之后如果有新剧入驻,可能在成本上需要测算好,才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在王作文的观察中,早年间观众对于音乐剧的认知其实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他至今印象深刻,曾在一个社交媒体平台看到一篇帖子问:如何选一个戏不会踩雷?大家给出的答案是:看海报上如果标了“原创”,你就可以不用买了。你可能很难想象,如今的“魅鲸”恰好是以做“原创”作品为主的戏剧制作公司。

最初在做“镜框式”原创音乐剧时,王作文真没少碰壁。有的戏前期售票情况一直不好,演了一两轮才慢慢收获了一些口碑;有的戏在题材选择和内容上考虑不周,演出后收到了观众们毫不客气的反馈。

但在一路“交学费”的过程中,团队也慢慢摸索出了门道,“我们其实一开始就没有选择很大的剧场,像《如果》这部剧选择的是229座的剧场,作为比较早期的项目,可以做到收支基本持平的状态。”在王作文看来,小剧场对于新诞生的剧目相对比较友好,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试错成本相对可控。“我们会观察,如果一个戏连续亏损超过三个月,就会叫停它。”

除了剧场规模,王作文在选择长期驻演剧目的题材上也有自己的逻辑:“尽量不要选择现实主义题材,它们大多只能流行一时。要选择一些人类永恒的命题,不管现在演还是十年之后演,都依旧是值得探讨的故事,就像《剧院魅影》《狮子王》一样。”

晨报记者 王 琛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