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脱口秀 | 内娱曾经有这样的芭比

不久前,我看了一篇名为《马诺代价》的文章,看完之后我还是蛮唏嘘的。文中提到了很多人名比如干露露、芙蓉姐姐等等,当然也包括马诺。因为之前工作的关系,这些当年的网络红人我都采访过,现在想起来还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昔日的市井喧嚣变成赛博朋克背景下的废土,除了马诺,因为家暴遭遇而重新走进公众视线的“宝马女”,其他人在干什么,过得怎么样,就无从知晓,我在写这些文字之前,也没有想到去查一下蛛丝马迹,就让记忆停留在那个荒诞的年代吧。

说真的,在我采访她们的时候,还没有诞生“low”这样精准、简明扼要的定性词。那时候只知道她们是一种横空出世的现象,大家在论坛贴吧还有MSN上交流着关于她们的奇葩事件。我隐约是感觉,一些新鲜的东西出来了,就好像带着咸味的海风吹过来。

不管活到现在的人们怎么评价当年这些过气的网红。我坚持认为,这些长得并不精致的女孩子是有生命力的,是生动的,是我们内娱曾经活跃过的“芭比”。我依然记得芙蓉姐姐在采访时,提到S型,就马上站起来,毫不扭捏地摆出来造型,精神状态干净利落,她当然知道我和摄影在礼貌而不失尴尬地微笑。有什么关系呢?她的目的很简单,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自己,喜不喜欢是第二层级需要考虑的问题,用今天互联网的黑话说就是先击穿“冻土人群”,先成为文化现象再说。或许,是当时的氛围给予了我们这样空前自信(盲目)的勇气吧,我们认为自己是可以获得物质、事业、视野甚至于亲密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路径和方法。在道德底线之上,很多人都努力攀爬,呼哧带喘、面红耳赤、肾上腺素爆棚。

我看到“人物”杂志上用到马诺当年上“非诚勿扰”的照片,好感动,是有健康肤色的鲜活,是当下很多网红脸没有的状态。即便当年我们也试图制造话题,挑衅她们去回应“拜金”的争议,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当年对于物质直白的追求,本身也是整个时代精神的折射,我们是要允许艳阳也是有黑子的。

想起来电影《芭比》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要独立,为何还是要回归男权思维缔造的秩序里,还不如像周处一样,把这个精致、体面、粉红的梦幻家园给击破呢。在当年的网红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发自内心要为自己活,让自己好受,不信“过犹不及”这种传统话术的生猛力量。尽管对于收益的渴求是殊途同归,但是当年内娱的芭比们真实地摇晃过公众相对固化的价值观,跌落出不少带声响的思考,而今天的网红因为足够多足够齐整,迎合着最大众的价值观,共同塑造成一个耸立、乏味的塑胶巨物,避无可避。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钱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