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又添文化新地标-上海文学馆明年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众所瞩目的上海文学馆近日喜获新进展——上海文学馆举行了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海文学馆整体预计于明年建成并向公众开放,而作为“馆中馆”的“巴金图书馆”计划于今年年底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

|上海文学馆学术委员会亮相

4月7日上午,上海文学馆学术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公布了学术委员会组成名单,并颁授学术委员证书,学术委员审议了上海文学馆初步设计方案。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担任上海文学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孙甘露,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巴金故居馆长、巴金女儿李小林等23位专家、学者担任委员会委员。

李敬泽表示:“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至关重要,这是上海文学馆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希望上海文学馆在未来既是博物馆,又能成为文学活动的场所中心。”

上海是一座不断被文学书写的城市,上海文学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上海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篇章。上海文学馆将以上海文学发展历史和成就为主题,以上海城市发展为大背景,通过对文学作品、作家生平、文学流派、文学活动以及文学与上海城市的发展、市民生活的关系等多方面展示,向观众传播和普及文学历史知识,提升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服务当下研究和文学发展的需要,激发新一轮文学创作活力,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添砖加瓦。

因此,在学术委员会的建议与计划中,上海文学馆的展陈将通过文学作品、作家生平、文学活动等载体,呈现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学景观,描绘传统文学、五四新文学、左翼文学、通俗文学存在于上海这个伟大母体的丰富性。旨在向观众传播和普及文学历史知识,提升其文化和文学素养,同时服务当下研究和文学发展的需要,增强对市民的文学感染力和互动感。而在功能定位上,上海文学馆将是一座集展示、教育、宣传、交流、收藏、研究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博物馆,主要发挥以下功能:

1、作为全面展现上海城市文学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场所;2、作为文学交流和公众文学活动的增强文化自信的固定场所和综合平台;3、作为展现上海城市文明成就和对外宣传交流创新展览展示的重要窗口;4、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的重要一环;5、作为收藏文学史料、深化学术研究、保存文学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基地;6、作为文学成果向不同社会需求转化、活化利用和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探索地。

|上海文学馆将分为“两步走”

2022年8月16日,上海文学馆在虹口武进路439号启动开工建设。选址在虹口,不仅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更因为这里的文化资源丰富,集聚效应显著。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丁玲、柔石等大批知名作家在虹口工作,鲁迅先生的最后十年在虹口度过,茅盾先生的笔名在虹口诞生。在虹口曾掀起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热潮,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成为上海城市文化记忆中的重要篇章。

上海文学馆的建设意义深远。它将是全面展现上海城市文学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场所,是文学交流和公众文学活动的增强文化自信的综合平台,也是收藏文学史料、深化学术研究、保存文学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基地。

据悉,上海文学馆建设与开放将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设置上海文学馆的“馆中馆”。其中之一名为“巴金图书馆”,位于上海文学馆总体区域中的一栋历史建筑。主要内容为巴金专题展厅,但又不局限于展示功能和“图书馆”功能,而是将成为以“巴金”命名而实现多种文学活动的新型文化空间。首先,它将集文献收藏、活动交流、展览展示和公众文化交流为一体,是上海文学馆的一部分,也是文学馆功能的延伸和补充。其次,此空间也将以历史保护建筑本身的特点为依托,通过设计和空间利用,并结合现代数字技术和展览手段,使公众可以在此体验到阅览、展览、活动、交流等多种文化体验和获得。第三,此空间的文献收藏将以巴金先生和他的同时代人图书、文献和其他实物藏品为主,可供研究者和公众查阅;将举办各种有特色的上海文学活动,包括发布会、纪念会、研讨会、读者见面会等;也将设置常设展和临时小型展览,揭幕展为《巴金与上海图片文献展》。第四,将打造以巴金为主体的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图书馆,读者和研究者均可以参与、查阅和使用,也可以提供线上和远程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巴金生平活动事迹数据库、巴金著译全文数据库、巴金著译版本数据库、巴金手稿库、巴金影像库、巴金藏品库、巴金与同时代人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将逐步、陆续推出、不断丰富,最终成为全世界最完备的巴金数据资料中心。“巴金图书馆”计划在今年年底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

第二步,明年整个文学馆预计建成并开放。

|新馆选址有历史文化底蕴

按照此前的规划,建成的上海文学馆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由“扆虹园”等3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及1幢新建建筑组成。

资料显示,“扆虹园”为粤商赵岐峰始建于20世纪初,又称赵家花园、赵园。赵家花园规模小巧精致,式样似西式园林,共四进内有两幢楼房。清末徐珂编《清稗类钞》称其“颇似西式园林,达官贵人横假座以宴客,陈设器物亦舶来品为多。”社会名流,长少咸集,是一个沪上闻名的公共空间。孙中山先生曾三次莅临扆虹园。

上海文学馆所在的老建筑“扆虹园”是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目前基本完成修缮工作。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在参观之后表示:“没想到新的文学馆是建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可见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于上海文学事业和文学馆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示:“在各位专家共同努力下,上海文学馆争取明年顺利开馆,成为新的公共文化空间,让文学赋能城市发展。”

记者注意到,正在建设中的上海文学馆毗邻虹口今潮8弄,交通非常便利。待明年上海文学馆建成之后,市民乘坐地铁10号线到四川北路站即可到达这座文化新地标。

文/晨报记者 严峻嵘

图/晨报记者 严峻嵘(资料图由被采访者提供)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严峻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