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头痛、头晕,脑袋里竟住着“肿瘤君”?神奇!边手术边“聊天”告别脑肿瘤!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正做着开颅手术,患者竟然还能清醒的和医生“聊天”。一旁的护士还拿出备好的图片,让患者指认图里的事物,如果回答不正确,后果可能很严重……这样的操作乍一听有些离奇,但术中唤醒手术却可以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胶质瘤,保留患者神经功能。

4月15日至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术中唤醒’开颅手术技术仍在不断发展,随着麻醉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水平的提高,未来将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高病变切除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上海冬雷脑科神经外科主任王威表示,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希望向公众展示现代医学在肿瘤防治方面的积极进展和成果。

这三个月以来反复头痛、头晕、语言不流畅

这三个月以来,刘阿姨反复头痛、头晕和间断性语言不流畅等。就医后经过检查,被诊断为左侧语言功能区额叶的胶质瘤。

王威告诉记者,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也是最棘手的难治性肿瘤之一。肿瘤的生长就像树根扎进土地,常常和周边正常脑组织交织在一起,给全面切除造成困难。尤其是刘阿姨的胶质瘤毗邻重要的语言功能区,如果手术损伤到语言功能区,术后可能出现失语、偏瘫等并发症。”

这时候,成功完成该项手术,就像在“瓷器店里捉老鼠”,既要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还要保护大脑功能。

全清醒状态下切除语言功能区肿瘤

检查显示,刘阿姨其他身体机能较好,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肺部功能。

为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冬雷脑科组织了神经外科、麻醉科、影像科、护理团队等多学科MDT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讨论和准备。最终,决定采用“术中唤醒”手术。

那么“术中唤醒”到底如何实现?王威表示:

“在患者全清醒的状态下,我们使用电生理监测这个电击刺激器来辨别他在大脑皮层当中的语言区、运动区以及感觉功能区,把这些部位把它标注出来,那么在手术过程当中,避开这些功能区,来做到肿瘤的最大化的切除”

术中医生与患者一直保持实时语言交流。若患者能与医护人员流畅交流,那么则表示“运动性语言区”正常;若患者能理解并回应医护人员的话语,那么则表示“感觉性语言区”正常;此外,医护人员还通过“视觉语言区域”的测试,如看图识字等,以全面定位语言功能区正常与否,从而确保在手术过程中完全保护患者的语言功能。

整个手术历时4个小时,最终圆满结束。苏醒后的刘阿姨,各项指标均正常,肢体活动良好,3天后刘阿姨便可下床活动。

手术的成功让刘阿姨十分惊喜,神经功能的保留让她止不住地激动。事后被问起醒着做手术有什么感觉,她说道:

“手术中没有感觉到痛,还能说话,真的太神奇。”

术中患者会感觉疼痛吗?

术中唤醒开颅手术,是手术时保持患者清醒状态,配合手术医师言语及运动,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精确定位脑部重要功能区并探询病变与功能区的关系,确保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并保留脑神经功能。

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麻醉医师一般会采用静脉和吸入联合麻醉,达到镇痛、镇静、催眠、松弛肌肉等多种麻醉效果。术中唤醒时,会停用镇静催眠类药物,让患者恢复意识,而镇痛效果持续存在,此外,由于脑部并无疼痛神经,因此患者虽然术中清醒但不会有疼痛感。现代麻醉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患者对手术过程无记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