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人才结构瓶颈,高校企业齐聚临港结盟“就业育人”

4月19日,“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在上海电机学院成立。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上海市教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以及来自全国高校,临港地区企业的150余位嘉宾出席成立大会,共谋就业育人发展大计。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方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专职副主任唐浩,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全国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委副主任委员、上海教科院党委书记汪歙萍,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副院长李蔚共同为“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成立揭牌。

“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在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市教委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共同关心和各高校的协助支持下成立。首批联盟成员包括全国30余所高校,34家临港新片区企业。涵盖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上海“3+6”产业体系和自贸区临港新片区“4+2+2”前沿产业集群。联盟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地的临港新片区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为支撑临港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据介绍,该联盟将围绕“四个平台”共创就业育人新模式,共建区域性就业工作联合体——紧密围绕临港新片区人才需求,面向国内外高校发布引才政策、岗位需求信息,打造一体化就业协作平台;结合临港新片区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的高效融通,搭建产业发展需求侧和人才供给侧紧密对接的产教联动平台;凝聚各方资源,开展以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为背景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提升项目实践,打造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协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合作平台;发挥高校优势开展相关研究,为产业政策、人力资源配置等提供决策咨询,打造就业育人的智库研究平台。

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表示,联盟成立之前分析了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情况,因此首批加入联盟的高校都拥有与产业相匹配的专业领域,便于企业挑选人才。

“同样的物理专业或者材料专业,每个学校的培养特色和专业方向侧重点都是有区别的,我们希望企业能接触到更多的高校,而不是仅仅瞄准顶流。” 龚思怡表示,企业都面临人才金字塔问题,以芯片研发制造为例,一名研发设计人员需要几十名工程师和几百名技术人员配套支持,因此应用类高校培养的人才才是企业需求最多的。联盟正是集结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培养特色的学校,让企业能够快速找到多层级多类型的人才,解决用人的结构性难题。

作为“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倡议单位,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致力于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坚持“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主动服务临港新片区建设,积极探索“三双四共五对接”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上海优势、临港模式、电机品牌”的产教融合特色发展道路。毕业生广受企业和社会好评,近三年就业率始终保持98%以上;每年近60%毕业生从事工程技术类岗位,10%毕业生扎根临港新片区服务国家战略,有效助力新城建设。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袁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