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幸运地长大了

香港电影金像奖刚刚颁完,如我之前的预测,很可能影帝还是梁朝伟,而呼声很高的林保怡,能够入围就已经是“影帝级”的嘉奖。我唯一没有估到的是刘嘉玲的出现,直接把老公从“好演员”梯队拉到“伟大演员”梯队,面对“伟大”,争议就相形见绌了。在所有的奖项中,我颇“不平”的是,最佳影片居然给了《毒舌律师》而不是《年少日记》,前者的票房是入围电影里最高的,但本质上它依然是一个大爽片,在影像、叙述结构上没有什么太多的追求,反而对于情绪输出、演员状态投了更多的注。

《年少日记》没有拿奖,并不影响它的“最佳品相”,我这里有一些个人的解读,有机会还是安利给大家。片名中的“日记”是一个跳楼的10岁少年留下来的,所以,日记也是遗书,这是他为数不多且真正起效的控诉。在片中,还有一篇疑似遗书的文章被校工发现在垃圾桶里,因而引发了男主角对记忆、自我的探寻。如果没有文字的书写,可能还有很多人们毫无察觉的悲剧发生。文字,在片中代表着“沟通”和“表达”的需求,是被放在神圣的地位。

当我们走进学校时,如何写作文,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讽刺的是当我们会好好说话,好好写字时,绝大时候又没有机会和勇气去表达内心的纠结、忧伤甚至痛苦。这让我想起姜文在《邪不压正》中和廖凡的调侃,正经人谁写日记啊,那是“不要脸”。闭嘴,成了很多对少年,还有成年人的“警告”,如果要写,就写一些正确而乏味的东西吧,里面没有“自我”。

跳楼的少年叫郑有杰,活下来的弟弟叫有俊,他们的父亲,歌手郑中基饰演的暴君曾经直接讽刺大儿子,你是垃圾,什么都不会,就是长得靓仔一些,你应该叫有俊。结果一语成谶,弟弟在哥哥活着时是好好读书的,哥哥发生意外之后,他也没有那么“杰出”了,打游戏、吸烟、打架……很讽刺啊,他也差不多就剩一张俊脸了。所以更大胆的解读是,一个男孩从来都是两种人格在纠缠,一个被期待、嘉许;一个被嫌弃、斥责,但不管哪一个,都不是快乐、完整的,哪一个活下去都是抱着残缺的碎片成为鸡零狗碎,远离完美的大人。

少年跑到天台上对自己喊话“你就是垃圾”,导演给了不少背影的特写,人物就在画面正中心,很容易就让人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2000年),两部电影都有一张红底色调的主海报,对比看让人唏嘘。24年前男孩背对观众,想的仅仅是自己已经老了,不想长大;24年后,他转过来了,一脸悲色地垂下了头,心死身灭。

看完《年少日记》,我当然知道绝大多数不快乐的小孩最终还是长大了,悲剧虽然是小概念,但那种受挫感、恐惧感是普遍现象,很多遗憾和伤害再也没有机会在当时得到及时的救助,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孩们是一次次地丢弃掉一部分自己,或多或少,成为大人竟然是靠幸运的玄学。丢自己的动作是在稀里糊涂中完成的,谁也不知道它距离反噬的力度到底有多接近。我们感谢这种幸运,与此同时应该努力把这些幸运捏在一起,成为确定的爱的铠甲,穿在我们的小孩身上。

媒体人 钱德勒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钱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