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疗科技领跑!这张榜单上并列榜首的23家企业中15家来自上海

在5月22日举行的2024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2024医疗设备品牌影响力榜单(上海地区)》发布。发布结果显示,20类产品中并列榜首的23家企业中有15家来自于注册在上海的本土和进口企业。

同期,2024上海医疗设备与生物技术展览会举办,吸引了3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全球首台全身医用静态扫描成像的CT、国产的科研AI助手等纷纷亮相,展示了中国原创医疗器械最新创新技术,搭建一个从源头到终端的沟通平台。

医疗科技领跑,超六成榜首源自上海

从本次发布结果看到,并列榜首的23家企业中有15家来自于注册在上海的本土和进口企业,其中5家本地品牌,10家进口品牌。国产第一名占比达到39.1%,第二名占比到了13.6%,说明了整体国产品牌的影响力较进口产品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可喜的是,联影、迈瑞等国产品牌表现优异。

今年的榜单评价工作启动历时9个月,评价数据来自上海120家二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配置数据和用户的满意度数据,收集了来自本市医学会、医师协会和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临床工程相关分会的82位行业资深专家的调研数据。

2024年产品线从12个扩展到20个,从58家85个产品扩展到118家171个产品,有更多的产品和更多的产品线纳入到今年的评审中。

作为上海地区医疗设备品牌评价的重要风向标,《2024医疗设备品牌影响力榜单(上海地区)》的发布不仅彰显了上海在医药科技领域的引领力,更期待通过此次评价工作的推进,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医疗设备品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借鉴。

全球首台全身医用静态扫描成像的CT亮相

展会上,纳米维景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全身医用静态扫描成像CT——复眼24静态CT系统。据悉,该设备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最快将在年底获批上市。

和螺旋CT不同,复眼24静态CT不再使用滑环技术,代之以“64个光子流探测器阵列群”和“24个扫描射线源阵列群”构成的静态双环结构。

扫描时通过时序电子控制射线源依次曝光,即可实现无滑环多角度高速轮替扫描,无需机械旋转。

通过这一特殊的成像方式,静态CT在扫描时不会产生螺旋CT高速旋转时产生的极大离心力,亦消除了拖尾效应,因而能够突破螺旋CT的转速极限,大幅提高CT影像的空间分辨率。

技术的全面创新,使静态CT的图像质量相较于螺旋CT有了质的提升,目前该款产品可以发现更多真实存在但在传统螺旋CT发现不了的超早期微小病灶,将疾病的发现和诊断带入一个更早期的微观领域。

展会现场,纳米维景市场总监梁军介绍,以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肺结节为例,常规CT生成的6mm以下的结节影像通常精度不够、边缘模糊,因此对于小于6mm的结节通常需要定期复查随访。

相较之下,静态CT能够完整展示4mm结节的细节,甚至能够清晰显示结节周围的血管情况。“这意味着医生能够更早判断结节的良恶性,进一步降低恶性结节切除手术的难度与风险。”

科研AI助手,让生物医药研发更简单高效

生物医药研发,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实验室里。整理各种实验数据、分析归纳,也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衍因科技将其为生物医药行业科研人员打造的人工智能科研协作平台和解决方案带到了展会。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这款今年4月刚刚上市的系统,将在6月推出升级版本。

这套人工智能科研协作平台包括分子生物学智能平台,生物医药大模型库,电子实验记录本、科研大数据平台等方面,可更加高效地进行科研实验和数据分析,提高科研的效率和质量。

比如,智研分子是一个一体化的序列分析和编辑平台,支持对基因序列的编辑和分析。

智研笔记为科研试验提供了电子实验记录管理的功能,满足对实验记录的编辑、审核、审计要求,同时其强大的开放和扩展集成能力可以对接智研云内部或外部的各种产品和数据。

智研数据提供数据源对接和数据集中管理,自定义数据建模和数据处理,数据可视化和科研数据分析等数据相关能力。

智研文献提供了基于AI的文献处理能力,包括文献的摘要和解读,基于文南献上下文的问答,文献的存储和智能索引等功能。

数字化科研协作平台的出现,仿佛为科研人员配备了一个强大的AI助手,让研发工作变得更简单、高效。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沙情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