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里的余光中:淡淡的乡愁裹着浓浓的台式变迁

记得小时候,一字一句念着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会我何为远离家乡的忧愁;

后来读了他的《寻李白》、《绝色》等诗歌,更深受影响,爱上了文字。

但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却突然在这个寒冬与世长辞,让人措手不及。

也许,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他只是位诗人,想到他就是想到《乡愁》、还有那首被罗大佑改成流行歌曲的《乡愁四韵》。

但殊不知,这位“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除了是对两岸感慨万千的诗人、散文家。更是在电影、戏剧领域用自己“璀璨五彩笔”涂抹出自己颜色的人。

要想了解他,看他所编、所演的影视作品,自然更为直接方便。

余光中先生 生前朗读《乡愁》

2013年,余光中曾在与李安的对话访谈中,就表示自己是个“资深影迷”。

与李安访谈

香港著名导演胡金铨是他的好友兼粉丝。在胡金铨去世时,余光中还专门写了《悼金铨》追忆。

而最喜欢的女演员,则是一代女神奥黛丽·赫本。同样,在女神因肠炎香消玉损后,他也著有《圣-奥黛丽颂》纪念。

但他的笔端,从未止步于为自己心爱的明星写写“悼文”,而更是用于钻研、翻译剧本。奥斯卡·王尔德的四部喜剧中文译本皆出于他之手。

当年85岁高龄的他,还不忘赶“时髦”,追韩剧、清宫戏。顺便在皇冠杂志发表下自己的“观后感”。友人打趣他:“要是不看连续剧会多看三本书。”

但我私以为,正是因为他的“不务正业”,才让更多人接触到西方古典戏剧的魅力,还有他笔下描绘的台式变迁。

《阳春老爸》中的下里巴人

早在1985年,余光中就与刚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编剧蔡明亮合作,写出了《阳春阿爸》的剧本。

这部英文名为《Papa's Spring》的电影,乍看片名,觉得只是字面上的直译。实则,结合剧情也还算妥帖翻译。但还是不如中文的出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来得反差有趣。

海报上还有一段“40岁不要跟50岁的人闹,50的岁的人都是阳春阿爸”的有趣形容。

《阳春阿爸》电影海报

其实,《阳春阿爸》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普通中年男人张广兴过着节俭而显得略微寒酸的日子。家中有妻子经营一家小卖店、儿子也在大学念书。

本是平凡而安稳的小日子,却因为台湾迈入工商业社会的转型而打破。片中,汽车成为日常生活中,大家衡量家庭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

于是,骑着破摩托的张广兴自觉矮人一等,更加“勒紧裤腰带”攒钱。家里本就清苦的日子更加激起了儿子的不满。

这时,海岸那头的大陆却传来张广兴母亲去世的噩耗。一家人终于明白其攒钱的目的,只是想见母亲一面。

电影中,男主人公本是随军从大陆到台湾,却后来无奈被一道海峡阻隔,与母亲天隔一方。

与余光中先生出生南京,而后随父母辗转于香港、台湾的经历颇为相似。但他依旧随母亲原籍自称为“江南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当家人知道真相后,最终和解,全片走向情感挥发的高潮。观众不曾想过,原本在外人看来过着下里巴人生活的张广兴,内心却有着一颗阳春白雪的赤忱之心。

透过此片,一个小家折射了整个的社会变迁和问题:历史遗留的伤痛、工商业的高速发展、新老一代所思所想的不同,这是当时大多数台湾家庭的映照。

《乡愁》中,余光中先生用邮票、船票具象的生活小物件,打通了文字阅读的局限性。通过读者理解展开一汪情感清泉,再传递自己的创作意图。如今再嫁接到影视创作中,简直游刃有余。

此外,《阳春阿爸》电影最后还有个讨巧的“大团圆”式结局:

最终,家中购得一辆心仪的汽车给儿子开去上学,张广兴则骑着换来的破摩托,继续行驶在余下的时光中。

这样普通到平凡却又不失温馨的设定,也让受众打消了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继续在改变的环境和新的生活。

导演蔡明亮

当时的台湾,许多人都和张广兴一样,在历史的大变迁中显得微不足道。但每个人都依然凭借自己努力和乐观继续生活在那方岛屿之上。

余光中和蔡明亮,将这种充满生活气息和台湾特色的故事写得讨巧又规整。获得当年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的电影,可谓实至名归。

《他们在岛屿上写作》只为等到《春天读诗》

不同于自己创作或翻译的电影剧本,余光中先生还乐于将诗歌这种文学体裁通过大银幕展现出来。

在2011年和2016年,他先后参与出演了《他们在岛屿上写作:逍遥游》、《他们在岛屿上写作:化城再来人》以及《春天读诗3》等纪录片。

《逍遥游》中,镜头追随余光中夫妇的游屐,纪录了他日用三十台币,游西子湾风貌的旅程。也牵出余光中的乡愁、文学启蒙以及写作过往。说他像一部半人物半岛屿风光的纪录片一点也不为过。

随着这位文字巨匠,领略岛屿上的风光,还有与夫人相知相惜的一路陪伴。

在火车上吃东西

端详一片落叶

和小朋友们分享“写作经验”…….

镜头前,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位内心不安分的老人,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安然自处。

不娇柔、不做作、不高调。有的只是铿锵思维迸发的创作激情和对文字的热爱,以及对于乡土的思念。

对了,还有片中那等身的著作!也是让后人,望而兴叹。

第二部《化城再来人》中,则以台北武昌街前摆书摊维生的周梦蝶为主视角,以他个人一日的隐喻其一生。

因周梦蝶个人深受佛经影响,片中也从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维、修行、写作,来试图重现昔年武昌街气氛、书摊的孤独国。

年轻时的周梦蝶与余光中等人合影

其中清瘦的身影,缓缓念着《乡愁》的全文,余光中的哀愁之感顿然而生。加上精致的画面与诗歌的隐喻巧妙结合,让观众感受到诗人那些琐碎生活中幽微但又自足自在的日子。

相比以上两部,《春天读诗3》则更为诗歌爱好者所知。在这一部中,节目又名:《春天读诗·3:岛屿与世界 乡愁与流亡》。

没错,这部只有3集的节目,分别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两地取景。请来了包括北岛、余光中、痖弦、罗伯特·哈斯、水田宗子、扎克坦等重量级诗人来读诗。

不同的嘉宾,念出自己的心血之作,别有一番滋味,也更加情感饱满。

透过这三部影像作品,余光中先生的生活形象跃然而出。而他的那些文字,背后蕴藏的故事和情感,也更为世人所熟知。

如今,他带着那些隽永之词、和西子湾的美景悄然而去;

却留下了那股淡淡的乡愁,始终萦绕世人心头不曾散去。

原你去的地方仍有你爱的文字、诗歌、电影和戏剧,一直陪伴着你,不再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