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所高校晒出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成绩单”

上海哪所学校毕业生的月薪越过了万元门槛?毕业生们都去了哪里?选择了哪些岗位?本科毕业选择继续升造的留学国家和学校哪个最多?

上海各大高校自行编制的2017年就业质量报告陆续出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晒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成绩单”。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上海交大毕业生平均月薪过万了

高校毕业生的“钱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上海市2017届本科学历毕业生的平均月薪4793元。很多高校大大超过的这个平均数。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年薪达到了 12.78万元;研究生平均签约年薪为 14.60万元。本科生年薪集中于 9-11万元,最高可达 42万元。研究生年薪则集中于 10-13万元,最高可达 48万元。

华东理工大学统计的首月签约薪酬,本科生达到5413.53元,硕士生7411.73元,博士生11125.17元。本科生首月均薪超过5400元。

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别中最多的是教育,占到47.34%,其次是信息技术10.66%和金融7.92%;平均月薪博士8819元、硕士7717元、本科(不含免费师范生)6583元。较高出1790元。

东华大学毕业生就业覆盖了多个行业,进入高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居民服务、批发零售业五类行业比例较高,合计达61.05%。其中中小企业最多,占比近38%,其次为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

越来越多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上海交大毕业生共8595人(不含港澳台及留学生),其中,博士生1265人,硕士生3730人,本科生3600人。毕业生中选择国内升学的学生共有 1967 人,1753人留在本校升学,比例为 89.12%;其次C9 高校(除本校外)有103人;第三为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

选择出国(境)深造(含出国做博士后)的学生共计1182人,其中博士生43人,硕士生129人,本科生达到了1010人。67.68%的毕业生选择美国高校,数量上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和地区。其它出国(境)深造目的地的国家、地区依次为: 英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和日本等。

录取上海交大毕业生排前三位的国(境)外高校分别为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有504名毕业生赴世界排名前30位大学留学深造。

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6845人,境内升学的毕业生90.41%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深造,除被本校录取外,还有复旦大学73人、上海交通大学67人、北京大学20人、清华大学15人,以及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哲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境内升学和出国(境)合计比例超过60%。留学去向多集中于欧美国家(地区),占总出国(境)人数的72.83%,排名前三的国家是美国151人、英国111人和澳大利亚52人。

华东理工2017年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共计6069人,毕业研究生总计2359人。学校在出境深造的本科毕业生中,140人进入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00位的境外大学就读,占出境深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31.39%,比2016年增加了7.6个百分点。

东华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为452人,占比13%。

多所高校首次大方公布“不就业”和“创业”人数

今年的报告多所高校首次大大方方公布了“不就业”和“创业”的毕业生数。华东理工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生共计3740人,落实毕业去向的本科毕业生3547人,占比95.61%,其中1121人升学读研,446人出国留学,在未落实去向的163人中,25人因为继续考研,或者申请出国等原因,选择暂不就业,138人待就业。

上海交大直接创业的有26人,其中本科生9人,硕士生16人,博士生1人,创立企业23家。

东华学校自主创业人数达到48人(含全日制MBA1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89%。学生创业形成科技创业和创意创业的两大特色,涉及新材料、节能环保及新能源、时尚及创意设计等此外,在校生创业13人,创业企业共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还有136人待就业。

到基层就业成为“香馍馍”

各校的就业报告发出了一个信号,到基层就业会成为大学毕业生争抢的香馍馍。越来越多的上海高校毕业生选择回到地方或基层工作,避开“北上广”等地区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毕业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

上海交大鼓励学生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引导学生到国家重点领域、关键行业等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近三年来,学生就业单位分布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014 年,毕业生就业单位以三资企业为主,国有企业名列第二;2015 年,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并列;2016年和2017年,国有企业居于首位。

华东理工大学面向基层就业的人数为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2.1%,较2016年增加了4.96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华理学子,用实际行动,显示了当代青年敢于担当,勇于追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