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安“张择端”丨三个月重绘一幅清明上河图让人拍案叫绝

说起《清明上河图》,不少人都对这幅长卷略知一二。前两年,故宫博物院曾向公众展出过真迹,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排队参观。

能亲眼看到这幅画的人都是幸运儿,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通过书籍、影像资料等其他渠道观看,更不要说临摹这样一幅传世名画了。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达安花园小区居民郑明珠

让周到君感到意外的是,今年76岁的郑阿姨并非科班出身,退休前曾是育才中学英语教师的她,退休后就来到老年大学继续充电学习,一下子把学校开设的所有绘画课程都读了个遍。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墨画,只要是与画画搭边的东西,郑阿姨总能说得头头是道。

在郑阿姨心中,这幅描绘北宋末年都城汴梁的长卷,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市郊景色过渡到汴河两岸的市井百态,最后以市区街道收尾,画中的各色人物、各行各业都一一呈现,整幅画全然就是一部北宋的百科全书。

从艺术角度和历史角度看,《清明上河图》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也成了郑阿姨临摹这幅画的主要原因。

■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在画《清明上河图》时,采用了将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和写实绘画相结合的方式。除画中的几百个人物外,还有逆流而上的船只和沿河两岸的街景,而这些在郑阿姨临摹的画中也都能看到。

画中最难画的部分当属重叠的景物,即从观看者的视角出发,由近及远看到的物体。在绘画时,郑阿姨就先把不太难画的周边部分画好,再各个击破,攻克难关。

整幅画,郑阿姨全部用毛笔蘸着墨水画成,别看画中房顶屋檐的线条工工整整,像是用尺子量出来的,但这些其实都是郑阿姨徒手完成。细看长卷,只见大小人物形态各异,尤其是汴河里的几艘大船,都画得十分相像,丝毫不逊色于原画。

■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郑阿姨告诉周到君,为了画好这幅长卷,她足足用了三个月,动笔前还看了不少相关资料。“我老伴负责‘买汰烧’,所以我才能全身心投入”,原来郑阿姨能完成作品,也少不了家人的鼎力支持。

如今,郑阿姨所在的“返老画社”,每周有两次固定的活动时间,大家聚在一起,画画的同时,再聊聊家常,为老年生活增添一份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