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时间 | “建立石库门历史文化风貌区” 代表委员建议:将更多有价值的石库门建筑保护好,彰显城市人文底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彰显城市人文底蕴”。在今年上海市“两会”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说出了代表、委员们的心声。

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将更多有价值的石库门建筑保护起来,更让它们“活起来”,彰显上海城市人文底蕴,甚至更进一步推动石库门建筑申遗,这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的共同愿望。

对石库门的关注从未降温

近些年来,代表、委员对于加强对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将石库门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注始终没有降过温。上海的各大石库门建筑,都留下了代表、委员调研与走访的足迹。

2015年,市政协委员钱振峰就提交提案,建议“打造石库门民居文化生活体验区,实现上海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他说,石库门的客堂间、亭子间等建筑形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西文化撞击产生的建筑文化结晶,是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一旦消弭,将不复重现。石库门民居建筑应与外滩万国建筑同样具备申遗的资质。因此建议,对于仅存不多的石库门民居建筑,有关部门应通过实地调研,从中选择出具有保护价值的,开辟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

同年,市政协文史委开展“石库门申遗可行性调研”,调研发现,解放前上海约有20万石库门里弄式建筑,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七成石库门里弄建筑已被拆除。

2016年上海市“两会”期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提交集体提案,建议加强上海石库门保护,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案指出,上海石库门是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也是上海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重大城市特色。推动石库门申遗,从而保护这一建筑形态及文化风貌。提案建议在“十三五”时期城市更新的资金中,增加对石库门修缮保护的资金投入,或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同时,将石库门申遗列入“十三五”规划,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提炼石库门建筑文化的典型元素,在城市更新和建设创新城市中发挥积极作用。

建议创新保护模式和机制

今年,民盟上海市委提交提案,建议切实推进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整体保护。

作为老城厢的典型代表,石库门是其中的重点保护对象。民盟上海市委建议,将2005年制定的《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进行重新评估和修订。对老城厢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认识,进一步体现在《规划》的遗产资源梳理和价值认定中。对因旧城改造等原因已经发生的变更,直面现状、分析原由、重新梳理。同时,探索保护与更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通过寻找新动力、创新模式和机制,形成新合力,走向利益共享,从而在民生改善、历史保护和更新活化方面拓展政策、实现法律和管理创新。最终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保护与提升地区功能和环境品质的共赢。

此外,对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中价值突出或类型独特但物质状态十分脆弱的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和保留历史建筑,民盟上海市委建议,列出名目和抢救性保护时间表,尽快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以免造成城市历史中不可弥补的遗憾。

要留下来,更要“活起来”

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留住了,显然是好事。如何让它们在延续生命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活力呢?

建于1930年的上海音乐厅曾在2003年经历过整体平移,向东南方向移动了66.4米。去年,南京东路街道赋予了它新的身份——可阅读的历史建筑。它的外墙上安装了二维码铭牌,游客参观时,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快速了解老建筑的前世今生。街道辖区里,和它享有同样待遇的历史建筑共有40幢,另外还有10条老弄堂。

市人大代表、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婷婷表示,街道之所以推广“可阅读的历史建筑”,是因为工作人员注意到,南京东路街道历史保护建筑虽然多,参观者却只能走马观花地欣赏,对建筑的历史背景无从知晓更多。至于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弄堂,因为没有设置标牌,游客即使经过,也无从对它们进行解读。因此去年,南京东路街道选取了辖区内40处知名度较高、保护较好的老建筑和10处老弄堂,通过查找资料,整理出中英双语版本的介绍,配上照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人们可以扫建筑、弄堂外墙上的二维码,随时查阅。今年,街道还将携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为这50处建筑配上日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的介绍,让更多外国游客也能读懂老建筑的故事,领略它们的魅力。”

让老建筑“活起来”的方法,不止这一种。市人大代表戚建豪表示,一些老建筑因为居住条件差,原有居民都搬出去了,即使对原建筑保护,也仅仅是一个空建筑。在保护老建筑的过程中,要花一些力气改善老建筑的居住条件,就有机会吸引已经搬走的居民再搬回来,吸引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年轻一代住在这里,这样就会让老建筑继续充满生机。

戚建豪代表说:“一定要把老建筑用起来,使它兼具观赏功能和使用功能,这样才能保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