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居民朋友们!您有几张上世纪的“明信片”需要签收

英雄牌墨水、大白兔铁盒、铁皮大公鸡……近日,在淮海中路上一艺术空间里陈列展示的40多件上海老物件,一时间受到了不少市民的关注。在这其中就有几件来自江宁路街道,这些老物件通过静态展示的方式,将上海居民过去生活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当你看到昔日旧物时,或许就会开启时光隧道,勾起你的儿时回忆。

■老物件展示

实际上,在去年举办的第十四届江宁社区节上,10件来自江宁路街道的本土老物件登台亮相,其中有些出自社区居民之手,有些则烙有江宁本地属性,将他们放在一块儿,就是一部浓缩版的江宁人“生活简史”。

■光明牌大白兔奶糖铁盒

昨日,周到君来到江宁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探访隐藏在各个角落的老物件,再次让他们“重见天日”,同时也让还没看过老物件的居民,弥补之前的遗憾。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周到君,这些老物件代表的是江宁的过去,也反映了江宁人的生活变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周到君,这些老物件代表的是江宁的过去,也反映了江宁人的生活变迁。

江宁老物件

徐园园林模型

■徐园园林模型

清末民初,徐园与张园、愚园齐名,被誉为沪北三大园林,确切位置是在今康定路昌化路附近。作为文骚墨客的聚集地,当时不少名流文人以在徐园里吟诗作画为荣。这个名叫“鸿印轩”的园林模型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青年星期五兴趣小组,利用每周五的午休时间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虽然模型的构造复杂,但小组成员还是攻坚克难,最终做成了这个模型。近看园林模型,房檐上的砖瓦、屋内的红木桌椅、墙上的字画都做得十分逼真,更让人惊奇的是,各种家具的比例做得刚刚好,物件之间陈列得错落有致,江南园林的典型就以小窥大。

石库门瓦片

■石库门瓦片

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天台,工作人员向周到君展示了四片颇有年代感的瓦片。去年,青年星期五兴趣小组组织大家拍摄石库门老房子,这些瓦片成了活动之余的意外收获。瓦片上的图案和文字还可清晰认出,有的瓦片上有动物图案,还有来自不同砖瓦厂的瓦片。从某种意义上说,瓦片的历史也代表着石库门本身的历史,一片瓦片承载了江宁过去的记忆。

■青年星期五兴趣小组外出活动

生活票证

■生活票证

在5楼展厅入口,周到君看到整整一墙面的各个时期的生活票证图片,票证在过去可是每户人家中的必备。经工作人员介绍,在他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每次拿着小锅和粮票,去康定路江宁路口的生煎店买点心,收银员收到粮票后会用挂在铁丝上的夹子夹住,再将夹有粮票的夹子滑到取餐窗口,工作人员拿到后就凭此发放生煎点心。一张小小的粮票,成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好印证。

结婚证

■结婚证

在这张1954年8月10日登记的结婚证上,落款印有“上海市江宁区人民政府”,这对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有点陌生。实际上,在解放初期,上海境域分属静安、新城、江宁、闸北、北站区。1960年区划调整,撤销新城区、江宁区,将新城区成都北路以西部分、江宁区全部、长宁区镇宁路以东部分合并重建静安区。一张结婚证,却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宝石花手表

■宝石花手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人结婚流行“36只脚”和“三转一响”,“36只脚”是指大橱、五斗橱、床边橱、木床、木台和椅子,“三转一响”是指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外加无线电收音机。因为当时宝石花手表比上海牌手表款式多,设计也更时尚,所以当时人们结婚一般都会首选宝石花手表。

旅行保温瓶

■旅行保温瓶

这只出自上海保温瓶二厂的向阳牌旅行保温瓶,与之配套的还有个小背包。在过去,由于买水的地方有限,再加上人们普遍有节约省钱的观念,所以像这样的保温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家人出去游玩时也总会带上。

此外,在橱窗里还有一张1982年9月15日出版的《文汇报》复印件,上海手表二厂日产量破纪录和上海保温瓶二厂瓶胆损耗率降到最低水平的两篇报道同时出现在头版上,当时两家工厂都在江宁辖区内,因此,也让这张报纸具有珍藏价值。

■《文汇报》报道复印件

长命牌牙刷

■长命牌牙刷

说起长命牌牙刷,上了年纪的人可能都知道,这只牙刷在几十年里,可是上海人家的“标配”,牙刷头和握柄的宽度成了其标志。创建于1939年的长命牌牙刷,是上海的驰名商标。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华义牙刷厂为生产的“牙刷征求广告语,最后录用者为“长命牌牙刷—一毛不拔”,套用俗语的“铁公鸡—一毛不拔”来比喻牙刷不易掉毛,经久耐用。

米斗

■米斗

现在大家买米时,会在外包装上看到标有5公斤或者是10斤之类表示重量的数字,但在古代,古人秤米却是使用米斗,1斗即10升,1升约重1.5公斤。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中国实现现代工业化以后,米斗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米斗旁边还放有两张纸片,只见上面印有“白米一斗”“申新纺织第二厂庶务组”“老永源米号”“戈登路槟榔路”等字样,戈登路就是现在的江宁路,而槟榔路就是现在的淮安路,通过一只米斗,回望江宁的过去。

捕房警棍

■捕房警棍

在警棍上,周到君看到刻有“戈登路捕房”“26”。现在的戈登路巡捕房建筑已翻新另作他用,而说起民国时期的上海巡捕房,人们总会想到“印度阿三”。

其实,当时捕房里的巡捕分英国巡捕、华人巡捕和印度巡捕,印度巡捕是三者中地位最低的,印度巡捕见到英国巡捕时,总要称呼其“阿Sir”,所以,“阿三”也来源于“阿Sir”的谐音。

煤气灶玩具

■煤气灶玩具

这套煤气灶玩具,想必大多数80后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回忆。那时候,孩子们玩“过家家”时经常用的就是这种玩具,煤气灶的小门打开后,可将锅碗放进去。小时候幼儿园里没有空调,只能通过在地面上浇水来降温,他自己就特别喜欢在这只玩具水壶装满水。

以上这10件老物件,对江宁的社区居民来讲,更像是一张张来自上世纪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