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军营上演“见字如面” 兵哥哥一封家书送上新年问候

在通讯方式还没那么发达的年代,写信,是连接远方亲人的载体,是异城友人彼此思念的温暖延续;一封封或长或短的书信,饱蘸着情感,流淌着思念,满溢着祝福。

见字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受?2月9日上午,普陀区双拥办联合武警某机动大队开展了“纸短情长,军营家书寄相思”活动。活动中,有的战士埋头书写,有的左手托着下巴、陷入思考,有的还偷偷抹去眼角的泪花。

“亲爱的爸爸妈妈,儿子在部队一切都好,今年过年不能陪你们了……”年轻的战士戴林原将深深的思念之情落在信纸之上。戴林原今年刚满20岁,是上海本地人,家就住在与普陀一线之隔的宝山,今年是他第一次不能陪家人过年。“近在咫尺不能回家虽然难过,但能够保卫上海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和荣耀。”戴林原的信写得简单而平实,简单介绍自己的近况、祝福家人身体安康。他说,更多的都在心里。

除戴林原以外,还有50位战士分别来自山东、江西、湖北等不同省份,这个春节他们坚守岗位而无法回家,提笔写下家书,向远在家乡的父母送上新年问候和祝福。

“尊敬的村委会,来到部队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独自在家的父亲……”战士程亮的家书有点特别,他不仅写给老家的父亲,也给安徽永安村村委会写了一封。据了解,程亮原是一名孤儿,父亲当年收养他时已53岁。今年是相依为命20多年的父子俩第一次分开过年。“前些天我爸告诉我,村委会考虑到我在部队,专程上门提前给他拜年。这些年虽然我家条件不好,但一直受到了村委会的关怀,所以我也给他们写了一封家书,感谢他们在我服役期间对我爸的照顾,也祝他们永远健康幸福。”

据了解,在武警某机动大队,有战士已经12年未曾回家过年了。由于这支部队承担着上海部分重大活动的守卫工作,如元宵灯会、车展、F1赛事,以及前段时间的扫雪和即将到来的春运等,任务重、要求严。而每年回家的名额又十分紧张,战士们一般会把名额让家里有事或需要结婚的战友。部队里上至军官下至义务兵,多年未曾回家过年的战士不在少数。

“平时用手机给家人打个电话,发条短信或者通过社交软件给父母、亲友问个好,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书信这种‘真情表达’的沟通方式却逐渐被人们‘遗忘’,与其看着冷冰冰的手机,不如亲笔写的书信更能承载浓浓的亲情。”大队指导员刘杨说,很多收到书信的战士家属往往信未展,泪先流,原本做好的心理建设通常会在展开家书的这一刻瞬间瓦解,信中的祝福话语虽然简单,但却一字一句刻在了他们的心上。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一位军嫂从安徽赶来探望,“今年是我们婚后第一次过年,我知道他脱不开身,不能回家陪我,这是军人伟大的天职,我们全家都很理解,我只是希望能守着他,哪怕几个小时也好。”

秉承亲人之情,深念感恩之心。普陀双拥办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一方面帮助缓解战士亲属对他们的担忧和牵挂,同时也让战士们感受到部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激励他们更好地为上海春节平安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