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纪事丨下雨天,曾是安化路居民心中的痛

当年河上共有四座桥,中间的小石桥名叫万方桥,位于徐巷浜和诸安浜交汇处,具体位置是现华阳街道文化中心大门西南十数米处。过桥不远是西新街,西通三泾庙,北至长宁路老街,往东北通孙家宅和姚家角,走过七拐八弯的弹硌路,才能到达兆丰(今中山)公园。

西面的气门嘴厂桥是座有扶手的小木桥,也是职工上下班的必经之桥;东边的“后浜”上还有座木板桥,很窄,没扶手,每逢过那座桥,腐朽的桥板便会摇摇晃晃,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令我提心吊胆,生怕摔下去。

气门嘴厂大门东边,即今路易凯旋宫北门外,当年有草台戏班在填平的河道上拉起布棚,演出江淮戏和扬剧,偶尔也有本地滩簧。每天午后戏班挂出剧牌,用粉笔写上剧目、演员名字。下午锣鼓家什敲响,居民纷纷结伴前来看戏。

安化路南边的中阳小区原址上有所民办小学,叫人民小学,几间低矮简陋的教室混杂在民居中,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后几经搬迁,与其他小学合并,如今成为上海著名的小学——愚一小学。

小学对面是一家铁工厂,工人挥舞大锤砸铁锭成为一道马路风景。铁工厂搬迁后航天809所迁入,成为国防工业的著名企业,对附近居民而言,航天809所充满着神秘感。如今航天部809所已搬迁,原址改建为创意设计园——德必易园,多家创意企业在内成功运作。

那时的安化路两边民居地势低洼,每逢下大雨,整个地块便成“水乡泽国”,经常水深过膝。雨停数日,安化路的大水退去,狭小的弄堂积水仍然不退,居民叫苦不迭。

当年我家屋内地面比屋外路面还低许多,进屋要连下两个台阶,每逢暴雨,家中必然积水,有一次水竟深至七岁女儿臀部。水患成为全家的一块心病,因此,母亲把所有家具都垫得高高的,就怕夜半时分,大水袭来淹没了家具睡床。

1986年初秋,一场暴雨过后,家中水漫金山,家人用脚盆、水桶不停拷浜,效果甚微,眼见水还是不停地从水泥地缝隙中涌出来,不禁忧心如焚。

我担心后半夜身体撑不住,便用铝锅煮了一大锅咖啡,还破例加了几大勺白糖,以增加体力,累了、困了喝杯咖啡提提神,再接着拷浜,就这样,整整熬了一个通宵。

子夜,探出头去,只见家家灯火通明,彻夜忙着同一件事——拷浜,泼水声此起彼伏。就这样,每年拷浜的苦差事一直熬到1987年拆迁住进多层楼房才结束。如今每逢下大雨,我总会想起当年那一大锅咖啡来,那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自嘲和感叹便油然而生。

现在安化路西端已经劈通越过轻轨线一路向西了,这里旧时曾是唤作周家浜的河流,东接诸安浜,南接法华浜,三条河交汇处有三泾庙,庙观即由此得名,庙中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诸神仙,香火颇盛。

安化路是解放以后徐巷浜、诸安浜和周家浜填平劈筑而成,把安化路说成“躺”在三条河上的马路一点也不为过。我走在安化路上,心中十分惬意,西边凯欣豪园和路易凯旋宫在安化路两边相对高耸,呼啸的轻轨南北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