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内气温降8℃再升5℃,春天这样“捂”!超过15℃别急着“凉快”,出汗可减衣

申城最近入春了,气温乍暖还寒。

听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而最近气温还真就在15℃的上上下下起伏。

先是周五夜里冷空气来,周六最高气温从接近19℃跌到10℃附近,周日又升回15℃左右。

到底要春捂么?

春天该怎么捂?

到了15℃之上就可以大肆减衣?一到15℃以下就要裹紧紧?

太片面和教条可不行。

今天,就让气象专家来跟你讲讲春捂的诀窍。

为什么要春捂?

根据中国气象报,“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要这样“春捂”

气象专家们为大家总结了这些“春捂”的标准:

1、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通常来说,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气温时,则可以考虑脱点儿衣服了。

2、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花开又被风吹落”,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气温百变的春天,父母应得随天气变化为孩子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7-10℃时是该捂的信号。

3、感觉:捂着出汗可考虑减衣

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吹,容易着凉。

4、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最明显的就是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

5、持续时间:7-14天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是减衣不能太快,否则会出现没“捂”到位的现象。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

初春捂这里

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捂腿脚

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捂头

头最易散热,使热量由此丢失,因而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和儿童来讲,戴顶适合的帽子会起到如同暖瓶瓶塞一样的保暖作用。

捂背

后背如果受寒,很容易出现后背发紧,肌肉僵硬,尤其有颈椎病病史的人,受凉后更容易出现肩颈部僵硬不适;很多阳气不足的人,尤其伴有心脏病病史,很容易出现后背放射痛,这点更加需要注意,需要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捂腹

背为阳,腹为阴,如果腹温太低就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子的生殖系统疾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