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医,商斌仪从不否认西医的作用,同时,他也深切地知道,中医本身的价值和魅力。-看门诊,我说很多话,是为了这份珍贵的信任

  星期日周刊记者 顾 筝
  
  采访对象:商斌仪 职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

  医述

  讲述医院里那些和疾病、健康、生死、选择……有关的故事。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故事,或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我们:chenbaoyishu@qq.com

  我一直想来,又不敢来

  即使过了那么多年,余丽华依然无法释怀。
  她对着商斌仪抱怨了起来:“商医生,那个人哪能可以嘎‘戳气’(上海话,讨厌的意思)。我真是一点都忘记不掉,她当时居然一直在别人面前说我得的是传染病,是艾滋病。”
  商斌仪应该已经听她说过很多遍了,见怪不怪,一边看病,一边安抚她:“嘴巴长在别人身上,她这样说,说明她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你只要保持身体健健康康,就是最好的反驳。”
  余丽华抱怨的对象是婆婆,在当年检查出得乙肝之后,婆婆非但没有好好安慰她,反而在邻里之间恶意中伤她,这让余丽华耿耿于怀至今。即使婆婆现在已年过80,余丽华似乎还是无法平静地面对她。
  这一天,门诊室来的最后一个病人看起来和余丽华完全不同,他叫周磊,是一名年轻时髦的小伙子。但是,两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困扰是相同的。
  他磨磨蹭蹭地坐到商斌仪对面,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商医生,我一直想来,又一直不敢来。”
  “为什么不敢来?”商斌仪问。
  “哎,每次检查、看病这个循环对我来说,心理压力都很大。就怕指标有什么不正常。”
  商斌仪仔细查看了他的检查单,开玩笑地说:“你应该感到光荣啊,这次的成绩报告单是好的。”
  周磊是商斌仪的老病人,也是一名乙肝患者,他对于自己的疾病,心里始终有压力。
  看门诊的时候,商斌仪曾看到过很多视乙肝如虎,内心充满压力的患者。压力的原因在于认知不全及家人的态度。家人的两种态度往往会加剧患者的心理压力,“一种是一再提醒患者疾病的严重性,他们会说:‘你是有乙肝的,你别传染给别人,别害了别人。’另一种是对患者表达愧疚之情。由于乙肝很大比例是通过母婴传播,所以妈妈会对得了乙肝的孩子说:‘我对不起你,我害了你。’”
  1990年代,当商斌仪还是医学院学生,跟着老师抄方时就曾看到过这样一对母子。母亲每次都带着儿子来看病,看病的时候都会念叨:我这辈子最对不起这个儿子了,我把乙肝传染给了他。
  那时儿子已经是名20多岁的年轻人了,但每次跟在母亲身后,低头,不说话,看上去很没有自信。母亲本人也有乙肝,也需要治疗,但似乎是为了通过“赎罪”的方式让自己的愧疚感减轻,她自己并不看病,每次只是为儿子配药。
  过了20多年,依然是母亲带着儿子来看病,已长成中年的儿子,仍然是沉默寡言,而母亲已年长,身体有多种疾病,但她依然包办所有的事。看起来她是要尽力弥补自己的错误,但商斌仪认为她的心态不对,“乙肝是种慢性病,但并没有那么可怕,不需要有这么大的精神负担。”
  在商斌仪刚做医生的2000年代初,曙光医院肝科病房内的乙肝病人要占到80%,而现在只有10%左右。这就表明,随着治疗药物越来越有效,绝大部分乙肝病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而在科普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充分的年代,人们普遍有乙肝歧视和乙肝恐惧。有的患者担心婚事告吹,会有意识地隐瞒伴侣,而在谎言被戳穿后,会特地来找商斌仪,请他为自己的伴侣解释,自己的疾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否会引起传染,是否会影响生育。
  “其实只要按医嘱服药,根本不影响优生优育,听了我的介绍之后,家属都会放下心来。而现在规定,在公务员录用体检关于肝脏的检测项目中,已不再进行乙肝病毒检测。这很大程度上也让人们不再谈乙肝色变了。”商斌仪说。

  无所谓中药西药,哪个效果好,就用哪个

  商斌仪的门诊室内热热闹闹的,好几个病人把他围成一团,他按着顺序,一个个地看。
  每个病人,他都说很多话。肝科病人要注意饮食,他一遍遍地告诉病人有哪些饮食忌口。
  很多都是老病人,一位爷叔一坐下就说:“都是商医生的粉丝嘛。过好春节就来了。”
  一位患者指出不想再吃西药了,只想用中药调理。商斌仪耐心地和他解释:“其实无所谓中药西药的,哪个效果好,就给你用哪个。在抗病毒方面,确实就是西药好,那就得用这个,而如果你身体有些症状,状态不好,那我会给你用中药治疗。”
  商斌仪治疗的原则一直是,看哪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好,就为患者选用哪一个。前段时间,来了一位60多岁的患者,多发巨大肝囊肿,一进诊室,就对商斌仪说:“商医生,西医已经拒绝我了,你要帮我想想办法。”原来他之前去做了外科手术,手术切下来的囊肿重达六七斤。手术之后,好了一段时间,胆管系统没被压迫,黄疸指数不高了。
  没想到过了段时间,黄疸又升高,去医院一查,囊肿又复发了。医生告诉他:手术是可以再做,但风险加剧了,肝功能很有可能会衰竭。医生建议他,还是不做手术为好。
  不做手术,那病怎么解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来到了商斌仪的诊室。商斌仪仔细了解病情,坦诚地告诉他:由于这是外力作用造成的压迫,中药并不一定有效果。
  患者就像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一般,说:“没办法了,你怎么样都试试吧。”
  商斌仪一边为他开中药辨证施治,一边想到可以采用微创的办法来处理这一问题。他请介入科的医生为患者做囊肿穿刺引流,术后胆道压迫缓解,患者的黄疸指数一下就降低了。“找到这样疗效最大化的治疗方案,我和患者都很开心。”

  40岁之后,重读中医典籍

  作为一名中医,商斌仪从不否认西医的作用,同时,他也深切地知道,中医本身的价值和魅力。
  早在读高中时,同学和他交换书籍。他拿到那本《黄帝内经·素问》,通篇皆韵,文字优美的特点首先吸引了他。等到慢慢了解了书中的意思后,他对中医充满了好奇:怎么2000多年前的古书,还可以用来看现在人的病?
  由《黄帝内经》而激发的对中医的兴趣让商斌仪在高三填报志愿时,把所有的志愿都填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现在他随身带着一本《伤寒论》,空闲的时候总在细细阅读。
  “这些中医典籍我们读书的时候都学过,但我觉得40岁之后,要静下心来好好再读一读。有了10多年的临床经验,再读这些书,所吸取到的养料不一样。”2008年,商斌仪遇到一个年轻的女病人,肝硬化,脾肿大,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反复上消化道出血。为了解决问题,她去医院接受了脾切除加食管胃底静脉断流手术,出血是不出了,但出现了新问题,术后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而发生反复腹痛。
  商斌仪发现治疗很棘手,因为血栓的问题可以通过溶栓药物解决,只是肝硬化的病人本来就有凝血功能障碍,使用溶栓药风险很大,无法用这样的治疗。这就像陷入了一个无解的谜团当中。但病人的痛苦那么真实地存在着,每次痛起来,脸色煞白,就像痛经一般,她说:早知道如此,还不如不做手术呢。
  商斌仪一开始给她使用了一些解痉类西药,但效果不好,他甚至也考虑使用止痛药,但知道并非根本解决之道。那时商斌仪还是一名主治医师,但就是有一种非要解决这问题的韧劲。他去翻看中医古籍,查找经方,后来他用了《伤寒论》里的芍药甘草汤(仅有两味药组成)。“真的很神奇,用了一贴,患者就不疼了。这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让我直接体会到中医疗效惊人,也激发了我对经方的热情。很多时候,并非中医没效果,而是我们水平还不够,方证如果能对得起来,效果肯定会很好。”
  商斌仪还专门提到了中医大家章次公先生写的一本书《道少集》,“很多时候,人们只说好的不说坏的。但这本书专门记录了他的失败案例,他把自己认识不足,疗效不佳的案例,都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商斌仪坦承,自己也有一些处理得并不够好的病例,“有时患者不知道,我心里已经知道了。”
  所幸,他的病人愿意相信他,让他调整方子,再做尝试。“所以每次门诊,我讲很多话,就是为了这份珍贵的信任。病人是最好的老师,我的病人,大多得的是慢性病,他们常常要来我这里诊治,我很珍惜这些老病人。”
  (为保护患者隐私,患者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