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分高分国产片《村戏》全国点映中 导演郑大圣谈“众生戏”-“台下比台上好看 幕后比台前精彩”

  晨报记者 陆乙尔
  去年开始,许多文艺片影迷都在关心《村戏》什么时候能上映,如今,经过导演郑大圣等人的努力,以众筹点映新模式放映的这部豆瓣8.2分高分国产片在短短一个多礼拜就已经在全国放映了近130场,目前还有100多场正在召集观众参与。
  著名影视文化学者戴锦华曾说:“《村戏》是一部给我多重久违之感的电影,包括久违了的乡村,久违了的历史,久违了的现实感。”在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导演郑大圣则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村戏》 讲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也是现代人能共享的共同经验。

  谈故事“台下的戏比台上的好看”

  电影改编自《贾大山小说精品集》中“梦庄生态”部分,主要来源于《村戏》《花生》《老路》等三个短篇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将启动,一个村庄的村民准备为新年排演一出《打金枝》 的戏剧,同时,男主角奎生“奎疯子”再次走到了他悲剧人生的转折点。年轻时他因为保护集体财产花生地而误伤害死自己女儿,而后全村为了争取救济粮,说服他将个人悲剧演绎成舍己救人、大义灭亲的英雄事迹。如今,得知即将“包产到户”的村民们都想分了奎疯子“霸占”的那“九亩半”土地,于是千方百计要把这个村子的“破坏分子”送走。
  导演郑大圣出生于电影世家,外祖父是戏剧家黄佐临,母亲是著名导演黄蜀芹。历数他的作品,《王勃之死》《古玩》《天津闲人》《廉吏于成龙》 等无一不取材于历史。拍《村戏》,则是因为他偶然间读到了《贾大山小说精品集》,虽然对作者并不了解,但一篇篇用白描手法描写乡村生态的短小故事却吸引了他。“每篇很短小却也很耐读,用词节制,像人物速写,看完后过两天还会再想看。”
  郑大圣告诉记者,剧本从2014年开始创作,前后花费了一年半时间,故事大纲和人物小传做了十来稿,剧本写了八遍,写到第五稿时奎生才在他的主张下被写疯,最后剧本在开拍前又改了一遍,“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拆了装装了再拆,但主角奎疯子的命运只有这一条出路,就是变疯。”
  电影将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真实情况展现在观众面前,不过在郑大圣看来,《村戏》 的故事并非狭义地仅关于那个村庄,“它不专属于哪个区域或是时代,这是人群里的一个故事,是人们的共同经验。”片名叫《村戏》,村民们排的是《打金枝》,还有路老鹤和奎疯子一起重排了《钟馗打鬼》,戏外的众生态更是一出大戏,“台下的戏比台上的好看,幕后的戏比前台的精彩。这个村里各种人的表现比他们将要演出的那台戏热闹多了。这一村人自己就是生龙活虎的一台戏。”

  谈演员“原生态的才会生动朴素有能量”

  在影片开拍之前,郑大圣就非常明确,自己要找非职业演员,于是他踏上了“寻人之旅”,“原生态的才会生动朴素,才有能量,但找这样的人有前提,就是他们要说家乡方言,不能是纯粹的农民,要有表演能力还要会唱戏,最后彼此要是熟人,我们要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拍摄。”
  郑大圣想找的是县城级别以下不在编的民间剧团,因此在没有名册的情况下只能直接问当地人推荐,终于在走到河北第9个剧团时找到了他心中的“梦庄人”——影片中大部分演员都来自河北井陉县一个叫“陆德晋”的民间梆子剧团,他们常年在乡间巡演,但又不完全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片中“路老鹤”梁春柱是剧团团长,“奎疯子”李志兵是剧团丑角,两人是师兄弟,从1985年进入剧团至今,已有30多年的交情。饰演“支书”的王春明是剧团编导,饰演“奎疯子”媳妇、“树满”娘的吕爱华是剧团的刀马旦。
  郑大圣说,筹备期间这些演员提前一个月住到了村里一起围读剧本,本来他还担心开拍后他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没想到一天过去他们就完全适应了新身份,“第一天上午有几个演员还会下意识地对着镜头演,觉得那是观众席,结果第二天就习惯了,他们的状态很自如,不喊停完全可以一直演下去。”
  许多演员亲身经历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在围读这个改了八遍的剧本时,好几个人跟郑大圣说,他们村当年就这样分地的,“他们会觉得这个故事是靠谱的,很多时候他们都不需要演,台词自然就说出来了。”郑大圣开心地说。

  谈出路“精准投放,来看的都是想看的”

  《村戏》让影迷津津乐道的“独特腔调”,还有大部分采用黑白摄影,过去回忆片段采用单色抽取、只保留红和绿两色的设计。郑大圣透露,黑白摄影首先是出于现实考虑,冬天的北方没有什么色彩,长青植物比较少,那个年代人物衣着也比较朴素,再者“黑白的魅力在于超越任何具体的时代之外,而且黑白情境下会变得更纯粹。”
  夏天的回忆戏份被安排成不断闪回,黑白与红绿频繁交错,则是因为他想让“上世纪70年代那部分记忆像股刺一样锐利地进出”,同时这两个颜色也是当时留给他视觉印象最深刻的两个颜色。
  2017年《村戏》曾在北京和上海进行过小范围点映,目前这部小众题材剧情片则放弃了院线全面公映的计划,选择在大象点映这个平台上以众筹点映的形式在各个城市与观众见面。郑大圣本人对这样的新兴模式很愿意尝试,“像我们这样的片子泛泛投在院线没什么机会,不是那种自然引发流量的片子,在商业排映的模式里想挺48小时都难。众筹点映的话体量没这么大,是精准投放,来看的都是想看的。”
  从三四年前带着自己的低成本影片参加独立策展的小型影展,到如今通过众筹点映这个形式将自己的作品联结更多观众,郑大圣感慨道:“我希望这种新模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观众如果想看不一样的电影就能够看到。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影院、平台方,大家都在寻找新方法,这是很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