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致敬“种子精神” 报告剧《生命的高度》今晚在复旦上演

为纪念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委宣传部支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复旦大学联手打造的报告剧《生命的高度》今晚在复旦相辉堂进行首次汇报演出,以艺术报告的形式致敬这位不懈攀登生命高峰的勇士,将“种子精神”传播延续。

来自全市各区、大口系统、高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700余人现场观看了演出。

台前朗诵,字句直抵人心

在60分钟的报告剧里,演员们以钟扬亲友、同事、学生的面貌出现,回忆这位把一生献给事业的优秀共产党员、杰出教育工作者,将来自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两校师生、至亲家人以及社会各界的深情追忆紧密串联,向观众娓娓道来。

复旦大学的学生记得,2015年,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和常年高原工作的侵害,钟扬突发脑溢血住进ICU。生死一线间,他连话都说不清楚,可第一时间让学生帮忙打电话,请同事帮忙代课;西藏大学的学生记得,毕业典礼上向钟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他用藏语念了学生的名字,并骄傲地告诉全场“这是我的藏族学生,第一个藏族的植物学女博士”……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本科生巩持平在观看后表示,报告剧在舞台表现方式上没有直接展现钟老师的形象,却能以语言艺术的力量传递出钟老师生前的诸多细节,“观众们无法看清演员们的一颦一蹙,但字字句句的朗诵都能调动观众的追思和遐想,非常震撼。”

钟老师学生:含着泪看完这部剧

今晚一个小时的报告剧,不少人被演出深深打动,数度流泪。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研究生朱逸骏表示,报告剧的独特艺术呈现方式拉进了观众与钟扬精神世界的距离,钟扬教授对生命的热爱、对事业的热忱将激励着复旦学子在学习工作中孜孜以求,贡献属于自己的价值。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服务处副处长唐先华是钟扬老师的第一位女研究生。看过这部报告剧的试演,今晚她再次前来:“我是含着泪,看完这部剧的。”

“钟老师在上海科技馆做无偿的科普工作,一做就是17年。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介绍,很多都是钟老师写的。他还捐赠了很多标本,任何一位到自然博物馆参观的人,都可以感受钟老师倾注的心血”,唐先华表示,钟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党员,“他总是说,党员,去做就可以了,他总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也很荣幸,正在从事钟老师所从事的工作,我也要秉承钟老师的这种精神,想着怎么去为国家,为科普教育做些什么事情。”

幕后筹备,艺术致敬生命

钟扬曾说过:“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为了延续发扬钟扬的梦想,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复旦大学于今年3月初联手组建报告剧《生命的高度》剧组。从剧本撰写到排练、演出,剧组的工作节奏高度紧张,不少剧组成员在出差途中也抓紧研读资料。

对于报告剧筹备,复旦大学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提供各类文字资料愈60万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党委书记张惠庆介绍说,为了抓紧时间排演好剧,工作人员加班加点,“3月剧组组建完成,但整个过年期间编剧导演都在做案头工作。”

本剧导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周小倩表示,报告剧在原有真实素材的基础上,重新结构和组织报告诵读者的语言、语境和语序,在增强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力图还原一个勤奋、鲜活、风趣、执着、质朴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形象。“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他某一方面的成就,而希望给观众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钟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