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多人在沪接受社区矫正,如何确保“管得住”、“改得好”?

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四类罪犯所实施的非监禁刑罚,也就是在社区服刑。

目前,上海共有7000多人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重新犯罪率连年下降。去年,杨浦、崇明、徐汇、嘉定四区的社区矫正更是实现了零重犯率。

智慧矫治确保“管得住”

■矫正指挥中心实时监控系统

在嘉定区社区矫正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巨大屏幕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绿点,每个点代表一位社区服刑人员。值班民警吴警官说:“如果有人脱离电子围墙,这里就会出现红点,并及时发出预警指令。”

这得益于上海正在实行的智慧矫治措施。

 ■新一代电子定位脚环

在矫正中心,记者见到了这款酷似智能手表的电子手环和脚环,每个新进的社区服刑人员都必须佩戴,由民警在后台进行监管,确保每位服刑人员都在掌控之中。

“通过这种绑定电子手环、脚环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跟踪他们的状况。”嘉定区司法局矫正科科长顾大江说,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在守住“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这一基本要求的同时,也给了社区服刑人员最大程度的自由。

“三分教育”实现因材施教

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十四年来,嘉定区累计对4119余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社区矫正,期间仅9人发生重新犯罪,再犯率仅为0.21%,低于全市平均再犯率,最近三年更是连续实现“零重犯”

“上海社区矫正推行的是分段、分级、分类的‘三分教育’。”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教育矫正处处长杨挺说,针对不同罪错、年龄、性格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是“三分教育”的核心。

服刑人员到矫正中心报到后,先要通过12课时的集中教育培训以及专门的心理疏导测试,然后再根据入矫人员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

杨挺说,“三分教育”可以对入矫人员实现因材施教,项目更加丰富、手段也更加多样,效果自然就比较明显。以嘉定为例,嘉定区司法局通过大力发掘本地传统文化价值,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矫正教育品牌,其中一项便是嘉定竹刻。

■嘉定区社区服刑人员的竹刻作品

嘉定竹刻是一门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矫正部门希望用艺术熏陶,引导服刑人员走出犯罪误区,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据统计,2015年至今,嘉定区已有5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接受了竹刻艺术矫治,其中一些社区服刑人员的作品已经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准。

社会力量为社区矫正“保驾护航”

根据全市统一要求,嘉定区组建了“四支队伍”助力社区矫正工作。一是司法所社区矫正专职干部,这是执法基本力量;二是矫正民警,这是攻坚力量;三是矫正社工,这是基层辅助力量;四是帮教志愿者,这是社会力量。

嘉定区司法局局长田晓余表示,改造犯罪不应该只是监狱和社区矫正部门的责任,在某种程度上说更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我们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培育专业社工组织和社会帮教志愿者队伍,依靠群众,化解矛盾,为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39岁的潘承艳具有社会社工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专业资质,已经在新航嘉定工作站从事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14年,为矫正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志愿者培训等活动。她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社工队伍希望用社会工作方法,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用真诚、真心、爱心服务每一个服务对象。”

“社会力量为社区矫正‘保驾护航’。”田晓余说,“五年来,嘉定上千名刑满释放的社区服刑人员中,绝大部分人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人当上了村干部,还有人成了见义勇为的模范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