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道路停车场将增加,缓解停车难-为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求,16条中心城区“禁非”道路将作出调整

  记者 何雅君

  晨报讯 出门在路上,“禁非”道路过多、引导标志不完善怎么办?有些路段特别拥堵、有些地方还有断头路,能解决吗?临时停车点不够用,有没有可能增加?昨天,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研究处理 《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的报告,提出了为交通管理补短板的方案。
  推进慢行交通改善项目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和城市污染。如果“禁非”道路过多,市民采用慢行交通出行的便捷程度就会受到影响。为了保障慢行交通通行空间,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求,市交通委会同公安局等部门开展了“禁非”道路设置评估,提出16条中心城区“禁非”道路的调整建议,目前拟将复兴中路、建国路原单向“禁非”道路恢复为非机动车双向通行。报告中还提到,要改造中环线地面道路非机动车道,通过压缩机动车道,设置“人非共板”(即电动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和行人共用一个板块)形式的慢行交通系统,全部工程预计于2019年2月前完工。在南京东路、淮海路等中心城区“禁非”道路增设引导标志33块,2018年年底前拟完成中心城区“禁非”道路引导标志设置完善工作。今年,上海还将推进18项慢行交通改善项目,落实对448条规范非机动车和行人行为示范区域(路段)、5处滨江示范道路交通设施保障。

  打通区区对接路和断头路

  在上海,总有一些路段、区域拥堵特别严重,市民反映特别集中,需要政府部门采取措施。今年,市交通委持续实施缓拥堵专项工程,计划推进60个项目,借鉴杨浦示范区经验,选择田林地区开展区域交通改善方案研究; 会同市发改委制定区区对接道路和区内断头路建设计划,计划推动打通58条相关道路,目前已完成14条,还有44条将要打通。对于北横通道、轨道交通建设等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市公安局会精细化安排好其配套交通组织。

  创建停车资源共享项目

  市民停车难问题“老生常谈”却又迫切需要应对。市交通委认为,要想缓解停车难,可以通过持续推进停车设施建设和日常管理,细化落实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有关道路临时停车、道路时段性停车泊位设置等便民规定来解决。今年,市交通委将继续指导创建100个停车资源共享项目,指导相关管理部门依托公共停车信息测试平台,建设完善区域停车诱导系统,探索实施电子支付、预约停车、错时停车等便民服务措施。继续推进夜间道路停车场新增设置工作,缓解居住区“停车难”问题。针对医院、学校周边临时停车需求突出的情况,会同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开展临时P牌道路停放点设置工作,缓解临时停车矛盾。持续推进出租车扬招点、就餐点及停车设施设置工作,鼓励居民小区、单位增建、补建停车设施,最大限度缓解市民“停车难”问题。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表示,交通管理的加强和改进工作“永远在路上”。当前,市民对交通管理还有许多期待和诉求,执法部门感受和市民感受之间还存在一定落差。接下来,在交通管理补短板方面,要持续改善慢行交通环境,保障市民绿色出行需求;下大力气排堵保畅,把市民反映集中的特别拥堵路段和区域作为优先改善项目;聚焦“停车难”突出矛盾,最大限度满足市民停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