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图书日丨在春天与书信有约,听江宁“信使”说尘封往事

书信对现代人来说,或许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能不再需要提笔写信,只需在手机或键盘上敲打就能传输信息。但你是否也曾想过,手写的信件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更是寄托了写信人的真实情感。

上周六,江宁路街道主办的“信•江宁 花开四季,美在江宁”经典朗读活动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大草坪举行。在现场,十几位“信使”拿着手中的信件一一上台朗读。

在这些信件中,有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信,有的是给祖国母亲的信,有的摘自文学经典里的书信……

■活动现场

就读于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的龙美泽,和外婆一起参加了活动,作为年级最小的参加者,首位登场的他却一点也不怯场,朗诵了一篇题为《给妈妈一个吻》的文章,小同学的精彩朗读得到了叔叔阿姨们的一致称赞。

■龙美泽和他的外婆

龙美泽对周到君表示,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当自己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时,就对里面的文字深有感触,来参加活动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养育之恩的感谢。

王家玉朗读的这封信,是安徽淮南淮矿一中的学生在她回沪前写的一封信,32年过去了,由于妥善保存,泛黄信纸上的蓝色钢笔字迹还能清晰可认,信的落款写着是王志珍,1986年6月11日。

中学就读于上海市第一女子中学的王家玉,因英文成绩出色,是学校有名的“高材生”。1964年风雨突变,因家庭出身原因,本想中学毕业后就考大学的梦想也无奈成了泡影。在这之后,王家玉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来到崇明农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并在那里结识了自己的终生伴侣。

■拿着书信的王家玉

后因丈夫工作调配到淮南,她也跟着一起过来了。在淮矿一中,她把全校老师都头疼的一个班级教到了全校的“模范班”,而写这封信的王志珍当时就在这个班级里。王家玉说,那个时候她就搬张桌椅在班级里办公,不常回办公室,这让平时爱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收敛不少。

王志珍是一位喜欢唱歌表演的学生,被大家称为“金嗓子”,但令人可惜的是,她没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王家玉看来,这封信就是对自己过去的一个例证。调回上海后的她,在奉贤县曙光中学任教直至退休,在教书育人的一生中,她多次荣获优秀班主任和园丁奖称号。

让人感到唏嘘的是,自从32年前回沪后,王家玉和王志珍以及班里的其他同学,没能再相见。因为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留下联络方式,那么多年时间里,王家玉只能通过这封信去追忆那段往事,通过信中的文字勾勒出讲台下一张张青春的面孔。

活动结束后,参加活动的居民纷纷表示,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朗读书信非常有意义。书信作为传递感情的古老方式,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当前生活节奏飞快,更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慢下来”。如果你也有写书信的特殊经历,周到君欢迎大家积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