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举办《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追溯英国风景画发展历程-坏天气如何催生“英国好风景”

  晨报记者 詹 皓

  71幅作品,54位画家,横跨3个世纪,《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今天起至8月5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英国风景画展,全面追溯英国风景画300多年的发展历程。

  风景画
  让英国步入艺术史

  英国诞生了优秀的文化艺术,小说、诗歌、建筑、电影等都享誉全球,但是艺术史学家们却常说,在18世纪以前,英国人不会画画,直到出现了英国风景画。是风景画,让英国第一次走进了艺术史。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是英国泰特美术馆群中的一个,它的收藏聚焦英国本土艺术,以收藏英国风景画和著名风景画大师透纳的作品而闻名。本次展览精选了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一批极富美学价值和独创性的英国风景画馆藏作品,对风景艺术为何成为“英国视觉想象的核心”作出诠释。

  好风景产生有多重因素

  怪异的是,能让英国走进艺术史的风景画,却诞生在这个以天气糟糕而闻名的国度。300年来,英国画坛当然诞生了不少美丽无俦的自然风光,同样有很多看上去不那么美妙的风景。画中,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即使有太阳,也总是混沌一片,还有大量的雾,笼罩在原野、大海和湖面,也少不了狂风、恶浪、雪崩等自然灾害。
  那么,坏天气是如何催生出举世闻名的风景画的?
  晨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方面的策展人以及上海博物馆李仲谋副馆长,他们认为,多重因素造就了英国风景画的发展。
  首先,由于英国地貌变化大,气候多变,自然界始终提供多样化的表现素材,给了画家们巨大的想象空间,最终赋予他们笔下多姿多彩的表现力。同时,英国风景画的出现与其工业化同步,人们在工业化过程中目睹了自然风景所遭受的破坏,因此英国风景画里始终萦绕着对田园世界的失落和帝国之梦的破灭感。另外,英国风景画的发达也跟英国皇家学会长期推崇将测绘、地质、植物、物理、气象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有关系。
  英国的坏天气的确与他们的文学艺术密切相关,《心灵的风景》展就用这些艺术展品编织英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绚丽篇章,把作品置入英国文学、哲学、政治和社会的大背景中,让大家对英国精神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无论是呼啸山庄的漫天飞雪、峭壁原野,桑菲尔德庄园的满目疮痍,还是《苔丝》中一幕幕风景后的悲喜剧,包括其后《唐顿庄园》中的人间百态,均揭示了英国人的心灵之旅。

  中英风景画有何异同

  在对比英国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异同时,专家们谈到,英国风景画较多对自然的描绘,而中国画更多表达意境,用的透视方法也不同。
  风景画记录了人类自然观的变迁,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肯尼思·克拉克爵士曾说,自中世纪以来,人类的自然观就不断地发展升华,并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孕育了“与万物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点,在中国的山水风景画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在向中国风景画家乐震文、张弛的请教中,记者也了解到,中国画家其实并不喜欢类似日本那种处处用心、精巧无比的山水风光,因为一切都太完美,艺术家失去了创造空间。反而是那些“穷山恶水”,能让艺术思维展开翅膀,尽情翱翔。这倒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坏天气诞生好风景”的说法。